花开花落花又开。从2005年4月13日证监会正式表态具备启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试点的条件,到2006年4月中旬,股改公司数量、股改市值逾六成,中国股市这一历史性的制度改革转眼已进行了一年。
即将进入尾声的这一股改创举是否达到初衷?股改到如今还存在哪些疑惑?这个由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券商、投资者广泛参与的改革,效果如何?众多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出的结局价值多大?股改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什么?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当初为股改鼓与呼的前沿人物和相关业内人士。
综合分析发现,人们对股改的期望值在提高,专家都期盼股改能给股市带来更多质的提升。有的学者还期盼,股改有望引发资产公众化管理革命,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
刘锡荣:全流通利于产生真正的公众公司
泰恒信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锡荣认为,股改后,非流通股也有望公众化了,股改的实质意义就在于此。这样,保护公众投资的概念就呼之欲出。股改后中国证券市场有望出现十大改变,从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公司奠定基础,为实现全员受益、财富向公众分配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投资环境。为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接轨,由区域性循环进入全球性循环奠定基础。
这十大改变可以总结为:一、形成全流通局面;二、增加了流通量;三、增加了流通股股东的话语权,包括机构投资者,可以说话算数了;四、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机会,增加了原来非流通股大股东的运作空间和权益;五、形成了比较透明的股权机制;六、全体持股人的财务状况具有更大的可操控性,监管部门对公司运营进行监控相对变得容易;七、大股东的言行为市场提供了投资经营的信息。比如大股东在增持、股价在上涨等资讯,可以增加投资的信息来源;八、全流通之后,境内外的全体投资人有望处于同一个平台上参与投融资,股市扩大了投融资区域;九、A股实现全流通为与H股、B股合并提供了基础,在低谷时股改为并轨做好了准备;十、全流通为职业经理团队进行公司治理,回报公众投资提供了公众平台。
刘锡荣表示,要真正达到资产公众化,还需要从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综合治理。只有通过证券法及相关法律的完善,由多个机构的独立执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才能尽可能减少诸如乱圈钱、转移资产、弄虚作假等违规违法事件发生。才能将中国的资本市场引向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股同价”及“公众化、公平化、公正化的”三公佳境。特别是要解决同股同权问题,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全体股东、独立董事、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共同综合监督,还需要公众股权文化相应普及提高。还需要维权意识,维权手段、维权渠道等公众股权文化相应普及提升,从而实现中国股市的资产公众化管理的革命。
张卫星:对价不足部分将付出时间成本
颐合财经首席经济分析师张卫星表示,股改是一场复杂的改革。对当前的股改方案,张卫星评价说是“将股权分置改革比作为看病治病的过程,那么病症是看对了,药方也开对了,唯一多少有些遗憾的是药量不够!”股改对价不足的部分需要付出相应的改革时间成本。股改进程越短,中国股市的牛市来临就越早,股改过程时间越长则熊牛转换就相对更慢。
首先是非流通股的变现欲望到底有多大?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会看到第一批获得市场流通权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虽然这些股票的数量非常少,但是却可以考验非流通股在当前股指水平和当前市场价格下愿不愿意卖出的问题,如果有几家或者几十家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有很大的变现欲望,那么这就会对市场形成压力,因为这意味着2007年还有更多的股票需要流通变现。
在2007年会有比较大比例的非流通股释放出来,这对市场相对压力较大,将影响市场投资者对未来几年的市场判断。这些都是已经确定的“未知因素”,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最怕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不消除的话,市场出现大牛市的可能性就不存在。
其次就是新的全流通股票怎么发行,也就是“新老划断”,从2005年股改开始以来到现在都没有发行新股也没有再融资。张卫星认为,全流通价格中枢定位将影响今后的市场。以后要发新股就要发新的全流通股,这将和香港股票接轨和国际股票市场接轨,那么全流通市场的价格中枢到底在哪里?全流通股的发行价到底是两三块钱还是按过去市场的五块多钱?中国A股全流通市场价格到底定位在哪里,这都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2006、2007年来解决。这些人为因素很重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股市短期内走出大牛市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未来中国股市的中期走势将处于震荡状态,消化各类遗留的市场风险问题,化解众多的市场不确定性。
刘景德:全流通后才能进一步考察股改成败
北京证券高级分析师刘景德表示,股改成功与否不能以市场涨跌为标准。通过股改实现上市公司治理、市场监管、市场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最终达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才是股改的根本。
另外,一个没有融资的市场仍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只有当恢复融资及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成功度过限售期,真正实现全流通后才能进一步考察股改的成败。
没有融资是市场的最大问题。市场最担心国际股市出现调整对国内市场形成向下的牵引。1300点已经形成有效突破,从入市资金源源不断及市场赚钱效应持续放大来看,市场牛市特征基本具备。
华生:宜待部分非流通股流通后恢复IPO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已经一年,部分非流通股即将进入流通,宜待部分非流通股恢复流通、市场克服了恐惧情绪之后择机实施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
华生说,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还有少数,如中石化这样的重点企业,由于涉及面比较复杂,尚需采取金融创新形式尽快突破;另外还有大量的市值较小、但遗留问题较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解决股权分置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精心的组织。在股权分置改革走向尾声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强迫命令等简单粗暴的做法,仍然要充分尊重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意见。
华生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应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在一年的时间当中,大部分企业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这个速度应该说超过了当初的预期。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许多做法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说很多企业投票率偏低,缺乏比较规范的讨价还价的平台等,但总体上看,股权分置改革是成功的。它为证券市场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股权分置这个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被消除之后,仍然需要研究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其他漏洞,并逐步将解决问题的重点移到新的尚未解决的制度漏洞中去。
周八骏:忽视小公司股改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香港光大集团高级研究员周八骏认为,在宏观上,股权分置改革是成功的。第一,尽管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初期沪深股市明显下跌,但至今可以说股市经受住了考验,市场已经消化这一改革的负面影响。第二,今年下半年可望恢复新股上市,股市集资功能得以恢复。这将意味着内地股市终于卸下“股权分置”这一累积了10余年的包袱。
在微观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需要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精化,争取大、小股东的利益都得到照顾,并有利于上市公司中长期发展。要警惕在主要上市公司完成股权改革、大局厘定后,对其他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掉以轻心,这样改革可能功亏一篑。
冯远春: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改革才算成功
香港荣亿亚洲财务顾问公司策略分析师冯远春认为,股改还远远没有成功,其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时候中国经济以银行为主的融资模式,转变为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的模式,那时才算股改成功。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割裂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要打通这个环节,光靠股改是不够的,还需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否则,中国证券市场还是改变不了原来的地位,永远长不大。
全流通时代证券市场作用会加大。要让企业明白,以后的贷款要参考股票表现,要按市值去贷款,净资产没有用处了。经营不好,价格就会降低,市值就会降低;对投资者来说,投资者要看,大股东是否是负责任的,要关心大股东的动向;对管理层来说,信息披露要加强,要真正对股东负起责任;对投行评级等金融中介机构来说,作用也会增大。
刘勘:非流通股应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表示,股改不但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性、基础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中,境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投资或投机资金涌入A股市场时,2/3的非流通股份,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借以全面整合、重塑、提升、优化上市公司,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为此,刘勘强烈呼吁,上市公司应该不失机遇地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进程,尤其在目前股票市场对股改预期基本稳定时,缩短股改周期,有条件的要抓紧时间完成,越早越快越主动越有利,这样不但对上市公司全体股东负责任,也对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性责任。
王国刚:重要的是深化股市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表示,对于股改,最根本的事要搞清楚,就是解决体制问题。股权分置是体制问题表现之一。
王国刚认为,股权分置问题不是股市的根本问题。股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很多现象都不是股权分置造成的。股市体制改革,肯定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制约。下一步该做什么?重要的是推进股市体制改革深化。
王国刚说,中国股市论规模,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路程;论机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相对应的是,1992年,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却建立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股市。如今,我们用上万亿的代价换取了这样一个股市,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