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是国家从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既是对天津滨海新区多年来改革开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开放开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选择滨海:竞争机制而非掷币机制
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是在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上,赋予滨海新区更大的发展责任和更宽松灵活的发展政策。
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孕育着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思路。这一战略构想清楚地表明了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说明了以局部地区的率先突破进行开放开发的方向依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珠三角、长三角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后,通过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推动京津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将这一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成继长三角、珠三角以后现实的经济繁荣区域,而且有助于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甚至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以往上海、深圳等港口城市开放开发过程中先划定一个经济空白区域或者经济薄弱区域,再赋予开放开发政策,然后推动区域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是在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上,赋予滨海新区更大的发展责任和更宽松灵活的发展政策。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的功能与影响,促进滨海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机遇是为有准备者提供的。将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提到国家层面上对待,不是随意选取的结果,是对滨海新区多年来自主发展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京津冀向沿海方向发展趋势的确定。
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更好地发展现代贸易与物流业
我国与世界上的主要贸易国远隔重洋,大宗的进出口贸易难以用陆路或者航空交通来实现,现代港口介于海陆之间,海洋运输是货物进出的主要渠道。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加快港口城市的发展,符合区域不平衡发展而有条件区域率先发展的客观规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经对海岸与通航河流在增强运输、贸易和扩大产业分工方面的作用予以肯定。国际上以港口为依托建立的自由贸易港、出口加工区,大都取得了经济的成功,也说明港口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从中国自己的发展实践看,推动沿海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以带动区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经验。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既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也符合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在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政策的激励下,滨海新区的大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大发展蓝图已经描绘,大发展思路已经形成。
我国与世界上的主要贸易国远隔重洋,大宗的进出口贸易难以用陆路或者航空交通来实现,现代港口介于海陆之间,海洋运输是货物进出的主要渠道。天津港背陆面海,腹地广阔,天津港同170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国际港口、1万多户外商建立了通航与贸易关系,拥有京津、西北和华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腹地,具有建设高水平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基础。良好的集疏运网络、逐步完善的国际机场、不断完善与建设的高速公路与快速轨道交通,可以将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港口贸易、港航信息、国际中转、出口加工、航运服务、航运研发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带动运输业、仓储业、商业、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并以物流、分拨和配送为基础,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和物流基地。
要协调好滨海新区与京津冀各个城市的互动关系
要协调好滨海新区与京津冀各个城市的互动关系,理顺滨海新区与老区、滨海新区内部管委会与各个园区之间、管委会与各个行政区之间的管理关系。
依托港口、航空、陆路运输枢纽的优势,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加工效率,形成贸易———加工———仓储———运输的整体链条,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滨海新区确立的七个功能区中,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和临空产业区都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巨大空间。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形成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要在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分工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及环保等优势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滨海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土地平坦开阔,发展回旋余地大,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荒地、滩涂,具有建设现代城市和发展现代工业、物流、商贸、基础设施的广阔空间;渤海海域石油、天然气、原盐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海洋化工的基础;滨海新区还拥有地热资源、自然保护区、平原水库等,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与良好环境。把握滨海新区所具有的良好区位,充分使国内外的资源与要素以滨海新区为平台加以良好组合与有效配置,将促进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构筑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框架。要在滨海新区以往高效灵活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在管理范围扩大、产业规模扩张、管理架构复杂的背景下,形成适应新区特点的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同时,要协调好滨海新区与京津冀各个城市的互动关系,理顺滨海新区与老区、滨海新区内部管委会与各个园区之间、管委会与各个行政区之间的管理关系。
坚持集聚发展,形成推动京津冀起飞的重点发展区域
要在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基础上,有集聚、有扩散、有重点、有错位、有互动、有协调地确立京津冀开放开发的方向,形成促进京津冀开放开发的合力。
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为起点,提高京津冀地区开发开放水平。就是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不是单兵孤进,放弃全局发展;也不是平均用力,分散发展力量。要在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基础上,有集聚、有扩散、有重点、有错位、有互动、有协调地确立京津冀开放开发的方向,形成促进京津冀开放开发的合力,推动一批有潜在增长的诸多城市群雄并起,构筑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乃至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框架,实现京津冀地区在21世纪前20年的经济繁荣。
珠江三角洲的腾飞是以珠江两岸从香港、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一批城市的兴盛为基础的,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是以长江两岸与杭州湾包括上海、南通、苏州、镇江、南京、杭州、宁波等一批城市的崛起为基础的;京津冀地区也应该从缓解过密过疏矛盾、加强区域之间联系、提高资源区域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确立发展轴线明确、城镇相对密集、主导方向清晰、集聚效应突出的重点发展区域。
目前,北京市除将首钢搬迁到曹妃甸以外,还确定了在“十一五”要重点建设三个新城:顺义、通州、亦庄,向东发展的趋势已经明确;天津市在城市规划中将武清———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作为发展主轴,将宁河———汉沽———滨海新区———大港作为东部沿海发展带,以呼应整个京津冀的开放开发;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环京津地区和沿海城市带,并将曹妃甸的建设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整体来看,一个以北京为支点、以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滨海新区为南翼、以北京———唐山———曹妃甸为北翼、以曹妃甸、滨海新区两个港口新城为东部桥头堡、以向沿海扩张为主导趋势的重点发展区域初具雏形、呼之欲出。在这一大三角的连接线上,在沿海滨海新区———曹妃甸的延伸方向,将会有秦皇岛、黄骅港等一批港口城市在开放中崛起,在北京向京广、京九等方向的延伸线上,有石家庄、保定、沧州等一批城市在京津冀的整体开放开发中发挥优势、各显神通的发展;张家口、承德也在保护京津冀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中积极支持京津冀的开放开发,在互惠互利中得到京津冀的支持。
坚持错位发展,充分提高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在增强京津冀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同时,提高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
北京要加快向高端高效产业的转移速度,着力发展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并大力发展金融、文化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等服务性产业;天津应该发展以无线通信、新型元器件为主电子信息产业、以高档轿车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环保经济型轿车为主的现代汽车制造业、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为主的石化产业、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为主的冶金制造业等,积极发展交通、物流与金融业;河北省应该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电力等产业,接受京津两个城市的产业转移,也要为京津的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提供配套,并建设好面向京津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在增强京津冀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同时,提高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
坚持开放发展,广泛利用国内外市场与资源。要利用欧美等国商业成本上升、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重视吸引跨国公司与大企业集团在京津冀设立地区总部、加工基地、研发据点和营销中心;利用京津冀地区靠近日韩等国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日韩企业将加工链条向京津冀地区转移;要利用京津冀地区背靠三北、交通运输延伸到俄罗斯和中亚的优势,充分利用友好邻国的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加工工业;要利用京津冀地区地域面积广阔,土地开发空间巨大的优势,吸引港澳台与国内企业在京津冀建立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可以两岸经贸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契机,吸引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在京津冀地区投资兴业,甚至可以建设专门集聚台商的台资工业园区。
坚持协调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
要放开劳动力的流动限制,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一批中小城市加快成长;要清理各种阻碍区域之间联系的政策法规,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要打破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封锁,鼓励各种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要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以质量、环境、安全、资源利用标准规范和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要放开劳动力的流动限制,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一批中小城市加快成长;要清理各种阻碍区域之间联系的政策法规,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坚持共同发展,建设共用共享的基础设施。要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利益均沾、一荣俱荣、资源共享的机制。通过民航、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联合,建立跨区域、立体式、综合性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消除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信息鸿沟,建立京津冀地区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持体系;积极实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等能源发展战略,加快京津冀地区与三北地区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加强旅游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建立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通大局之势,顺市场之变,借内外之力,筑崛起之路。
以加快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为契机,一个有潜力、有实力、有活力、龙腾虎跃、群雄并起的京津冀地区,必将展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
□周民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研究员)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