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国际知名投行齐刷刷向交上上市后“第一份答卷”的建设银行发难了。在此,笔者不想再就什么“税率”和“汇兑损失”这些具体的问题发表什么看法,事实在那摆着呢,相信投资者会作出自己理性的判断。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全球其他主要投资银行也陆续发布对建行经营业绩的研究报告。 总体反映是,建行2005年保持了可观的股东回报(股本回报率近18%),资产质量继续向好,业务增长亦势头强劲,经营业绩超过其招股说明书及市场平均预期水平。
因此,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国际投资银行“质疑”建行年报行为的某种心理动机。毋庸置疑,这些机构确也有着值得称道的经典案例或经历。尤其是随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这几家国际投资银行的积极参与让国人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印象。但既然要与中国的银行做买卖,就有成与不成的可能性。由于各种原因,花旗落聘于建行的股票承销,建行选择了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作为主承销商;高盛也未能独揽中行IPO主承销商资格,结果是,中银国际、高盛和瑞士银行共同担任主承销商,美林则最终出局;高盛也从工行IPO承销商的竞争中出局。
众所周知,任何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承销都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面对这块“大蛋糕”——数额巨大的承销手续费收入,相信这几家国际投资银行的心情是激动的。然而,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也是人之常情。由此思之,几家国际投资银行做出“质疑”年报的举动也似乎可以理解了。
但是,笔者想对几家国际投资银行说明的是,一,国际机构拥有话语权不是因为其足够大,而是因为其说出的话有道理,否则,说出的话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力量;二,应该努力祛除不健康的“酸葡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陆续走向资本市场为标志,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在这个阶段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会拒绝本着善意双赢原则寻求合作的伙伴。因此,一切要着眼于长远,做事要有长远眼光。
即使习惯了指点别人,也要时时不忘反省自身,“酸葡萄心理”要不得,不管是对待已经上市的建设银行,还是对待即将上市的中行,或者工行等等,都要慎重行事。
在此次风波中,建设银行冷静的应对表明了一个公众银行在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