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力
中美两个大国开始面对面地审视对方,也许是在基辛格1971年悄悄到访中国的那一刻开始的。
此后的35年中,从“反霸”的准战略盟友,到“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到“潜在的战略对手”,再到“利益相关者 ”,所有这些记录下中美关系重要节点的词汇,也总是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访问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段历史?或许,当我们回望这几个节点时,历史已把答案呈现在我们面前……
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开始了他第三次复出后的首次出访,目的地是美国。在此前28天,根据《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建交。
在19响礼炮声中,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邓小平踏上了通向白宫的红地毯。
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并陪同其检阅三军仪仗队。“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一样,我不记得白宫曾经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时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
卡特总统向邓小平致以春节的祝福:“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而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了。”
“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邓小平这样回应。
1979年在美国的邓小平让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了一位“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
在得克萨斯州西蒙顿市,策马飞驰的女骑手,隔着护栏,向观看表演的邓小平赠送了一顶牛仔帽。邓小平很自然地接过帽子戴在头上,一时间全场掌声雷动。
“赫鲁晓夫就不会这么做。”一位美国妇女在现场很是感慨。
1月29日晚,卡特陪同邓小平观看文体表演。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小学生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刚落,邓小平和夫人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美国孩子。卡特在当晚的日记中说:“邓流露出真诚的感情。他亲吻了许多儿童,后来记者们报道说不少观众甚至感动得流泪了。参议员克泽尔特是极力反对美中关系正常化的,但是这场演出之后,他承认自己输了,他没有办法投票反对儿童们演唱中国歌曲。邓和他的夫人看起来真诚地喜欢人民,他确实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们。”
美国报纸事后评论说,邓小平“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而1979年的《时代》杂志绝无仅有地在一年之内两次把邓小平选为封面人物。
让布热津斯基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邓小平坚持邀请尼克松——这位因“水门事件”黯然去职被冷落一边的前总统 ——出席白宫为他举办的晚宴。布热津斯基注意到,“终席时,这位前总统请同桌的所有人在一张印有中、英文名的菜单上一一签名留念,说是要带回家给妻子帕特看看。”
“通过邓小平,美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人,更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国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朱锋教授这样说。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正迫切地希望了解美国,迫切地希望理解这个国家的现代化。
在亚特兰大,邓小平重点参观了福特公司的一个汽车制造厂。在休斯敦的美国载人航天基地——林登·约翰逊宇航中心,邓小平登上了将于当年底进行首次试飞的航天飞机的飞行模拟器。在西雅图,邓小平考察了波音747飞机的生产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傅梦孜至今仍记得邓小平访问中“那种思考所流露的表情”。“邓小平这次访美,正应了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开启了中国和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他说。
中美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说:“两国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妨碍彼此加强友好关系和合作。”有评论认为,中美之间几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就连军事技术转让也写进了贸易清单”。
1997年深秋时节,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专机降落在夏威夷。这一刻,距前一位中国元首李先念访美已过去了整整12年。
这12年有说不尽的波折。1989年后的中美僵局尚未完全打破,1995年夏天“台独教父”李登辉在美国进行所谓的私人访问,而后解放军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导弹发射演习,又与美国两艘航母不期而遇。
就在江泽民访美前夕,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能容纳上千人的大厅内,举行了一场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辩论。前国务卿基辛格和共和党参议员洛特以及部分美国企业家为正方,前加州州长布朗、部分美国会议员、学者与宗教界人士为反方。
反方提出“自由贸易只能在自由人民之间进行”,中国“是美国的潜在敌人”。“那按照反方观点,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打一仗了。”正方虽然时有精彩表现,但反方的意见却更容易赢得现场的掌声,让即便是基辛格也几乎难以招架。
“如果说冷战后期中国是美国的准盟友的话,那么当苏联解体,中美共同的战略对手消解之后,在中国到底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上,美国陷入了‘接触’与‘遏制’的迷思。”傅梦孜说。
“恐怕中国也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在新的国际体系下,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麻省理工大学的国际问题专家卢逊在当时的评论中这样写道。
正因为如此,当夏威夷州长夫人张美智随着江泽民的夏威夷六弦琴的伴奏,唱起“AIOHEOE(祝愿歌)”的时候,这一刻对于中美两国,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江泽民在美国受到了“超级”礼遇:克林顿为江泽民举行国宴,由于要求参加的人数远远超过国宴厅的容量,美方甚至一度考虑将宴会移到室外草坪;纽约证交所大楼一度升起五星红旗;哈佛的著名学者组成了委员会,专门讨论江泽民演讲后的提问。
而江泽民此行最大的成果,乃在于近3000字的《联合公报》。其内容涉及高层对话、经贸关系、能源与环境合作、和平核合作、人权、军事交流等中美关系的几乎所有方面。
这为次年克林顿访华,中美宣布建立“建设性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克林顿那次访华,还宣布对台新“ 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中美关系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峰。 ”傅梦孜说。
2002年的10月25日,江泽民造访美国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的一个家庭牧场,牧场的主人是美国总统布什。当家庭式的亲切气氛在这场没有领带和西服的会面中荡漾时,两国的关系更显友好。
“时代变迁之时,江泽民的访美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历史航船。”朱锋这样总结。
“美国在重新定位‘和平发展’的中国,中国也在考虑,在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并向全球性大国迈进时,除了经贸领域,在其他方面是否也需要入乡随俗?这些该被看作和平演变,还是符合中国本身利益的一种正常发展?”美国资深政论者陈有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999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对美国的访问,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朱总理对美国的访问,表明中国是一个强大而且有力量的国家,十分乐意与其他国家建立对等的关系,也将会对整个世界群体作出很重大的贡献。”《大公报》这样评论。
朱镕基的这次访问,是继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等领导人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五次国事访问。访问前,美国指控中国盗窃核机密,还要把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中国加入WTO受阻,科索沃问题上中美分歧也势不可解。中国甚至一度考虑是否推延这次访问,外交部迟至朱镕基启程前三天,才正式宣布他如期访美。
朱镕基抵达洛杉矶时,风雨交加。朱镕基快步向摇动中美国旗冒雨迎候的人群走去,并热情握手。朱镕基的夫人劳安一边向欢迎人群挥手,一边弹去丈夫身上的雨水。
在丹佛,朱镕基买了两顶帽子,说这有助于“消除中美贸易逆差”。在白宫记者会,他拿出故障的麦克风开玩笑,说中国造的麦克风还不错。在洛杉矶他调侃要在建国50周年阅兵展示的武器上标明“中国制造”。他以“政治家的严肃及喜剧演员的幽默”(《洛杉矶时报》语),给美国反华浪潮“消了气”。
“当我们到达你们的阳光之城洛杉矶时是春雨绵绵,当我们离开洛杉矶时已是雨过天晴,当我们到达华盛顿时更是阳光灿烂。”在白宫的欢迎仪式上,朱镕基的演讲这样开头。
在访美行程中一直保持微笑的朱镕基只一次拉下了脸。美国单方面公布“中美农产品谈判协议”,并发表双方尚未取得一致的“中美联合声明”,朱镕基一度威胁推翻所有已达成的共识。
克林顿和朱镕基最终发表了《联合声明》。全文252字,包括了这样一句话:“美国坚定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贸组织”。
1984年,里根总统在欢迎中国领导人的致词中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美双边关系。“而朱镕基此次访美,为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间避免敌对,进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论证。”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
朱镕基在赴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进入世贸组织,我们之所以做出这么大的让步,“就是为了顾全中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这个“大局”,其实已经远超出单纯经贸关系的范畴,更包含着中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深层次考虑。
2006年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舷梯。此前,似乎也是争吵不断,有汇率,有贸易逆差,有知识产权……不过,这一次,美国也会露出笑容说:这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