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业中的重要产业,在服务三农、出口创汇、扩大就业、满足国内需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8.2%,同比增长26.9%;产品销售率98.6%,实现利税总额3365亿元,同比增长21.6%;进出口总额4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全行业从业人数达453万人。
2005年度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9%,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21.6%;食用植物油、饮料、味精总产量分别达到1612万吨、3380万吨和136万吨,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啤酒产量3061万吨,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市场需求趋旺。各类食品在质量、品种、档次、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新兴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主副食品、调理食品、速冻食品、熟食制品、调味品、豆制品等花色品种和市场需求迅速提升。
三是优势企业实力增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额逐年增加,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白酒行业前10名骨干企业产量占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的15.3%,实现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的43.2%;青岛、燕京、华润三家啤酒企业生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30%以上。
四是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就。许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特别是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以大型食品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中心逐步形成,全国已有5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广泛合作和相互支持新格局,促进了食品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保鲜、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膨化等应用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等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六是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重大安全事故减少。2005年有关部门开展了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着力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儿童食品市场混乱、农产品源头污染和食品加工小作坊危害等突出问题,有效遏制了违法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得到加强,全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明显减少,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七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生产基地进一步从城市向农业产区转移,食品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食品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体。
过去的一年,食品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行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原料初、粗加工多,深、精加工少;从产品结构看,部分行业品种少、档次低,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组织结构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低,消耗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以粮食为原料的二次加工,用粮不到粮食总量的20%,而发达国家工业化加工用粮比例在70%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部分装备依赖国外进口。
三是食品加工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固定的原料基地,分散农业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要求,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农产品品种改良和品质的提高与市场消费、食品加工的有机结合还很不够。例如,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适宜生产高档苹果汁、苹果酒的苹果种植基地较少。
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东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尤其是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同时存在忽视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的现象。如在个别地方,奶业经济已经演变成为典型的政府经济,不切实际的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引发了奶业产业链环节的失衡。
五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行业部分企业生产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要求、质量管理不严格、检测制度不健全,以及食品原料产地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部分原料产品种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药剂等现象仍然存在;另外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食品流通运输方式落后,经营行为不规范等还未能得到解决,上述因素已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放在“十一五”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突出位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轻工行业要:“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要,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轻纺工业竞争力”。“运用信息、生物、环保等新技术改造轻工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去年底,温家宝总理对轻工行业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对于促进消费和扩大就业有巨大作用的轻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轻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对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轻工行业,包括食品工业面临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6年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自主创新,促进行业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是组织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专项;四是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
(二)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大力推进节约生产、环保生产、循环经济;加强人才培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三)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重点工作。一是针对目前食糖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及对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影响,采取加大国家储备糖投放力度、加强糖料生产销售协调、继续限产限销糖精、规范市场运作等措施,加强协调,稳定食糖市场和价格,切实保护食品企业的切身利益。二是研究和制定《促进酒类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继续推进白酒从量消费税等有关税收政策的改革,鼓励和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以优质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三是继续加强乳品工业的调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乳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四)强化食品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尽快完善我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继续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监管,突出抓好农村的食品安全,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
(五)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自主创新为支撑、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鼓励和扶持具有自主知名品牌的大型食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有关税收等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在出口配额、出国参展、市场宣传、设立境外营销机构、跨国投融资、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自主知名品牌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扩大我国自主知名品牌的国内外影响。
(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要支持在发展基础较好的食品产业集群区域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信贷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为广大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服务;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形成原料基地化、良种化、专用化;扶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按照聚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利用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采取加大投入、建立基地、调整结构、优化品种等措施,在粮食、肉类、乳品、果蔬及西部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发展。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环保意识,加快对技术成熟、成本合理的污水治理技术推广;积极探索食品行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在综合利用、废旧物回收、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方面实现发展目标。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学习和借鉴皮革行业“真皮标志和生态皮革”、糖精行业“产品证明商标”和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的成功经验,加强自律和维权,逐步在更多领域发展品质证明标志;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加强紧急应对组织建设,维护产业安全。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