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持股高达83.75%,但对价仅相当于10送2.175,股民对新方案仍然不满
编者按:
本报上周周末证券刊登《上电股份高送现实为低对价》以后,受到投资者的强烈关注。不少投资者认为,对上电股份这种妄图在股改中忽悠投资者、浑水摸鱼的公司应该大批特批,目前已有投资者希望本报代为其投股改反对票!本周,上电股份沟通结束,宣布新的对价方案:10送20元,再次遭受投资者抨击。
处于旋涡之中的上电股份日前公告了修改后的股改方案,“祖父”公司、实际控制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支付的现金对价由10送16元修改为10送20元。电气集团还特别承诺:上电股份若2006年每股收益未达1元,电气集团将向上电股份流通A股股东追送现金对价一次,追送对价数量为10送5元,还是送钱,不送股。
那么,投资者对于这个10送20元现金的对价满意吗?记者从来自不同渠道得到的消息是:投资者相当不满意!
横比:上海本地同类股中最低
“只是每10股多送了4元,简直就是打发叫花子。”一位股民给本报打进热线气愤地指出上电股份的非流通股股东简直没有诚意,“我们要求上电股份至少与上海本地类似的股票股改送出率相同。”
记者筛选出与上电股份股权状况类似的几只上海本地股:上工申贝、G氯碱、G海立、轮胎橡胶、中卫国脉、G外高桥、G宏盛等。在这些上海本地股中,上工申贝流通股占总股本的4.6%,第一大股东上海市浦东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26.4%,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4.5股,送出率为5%;G氯碱流通股占总股本的2.4%,第一大股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52.51%,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4.3股,送出率为1.64%;G海立流通股占总股本的5.33%,第一大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31.54%,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3.5股,送出率为3.9%;轮胎橡胶流通股占总股本的2.57%,第一大股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68.11%,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7股,送出率为2.57%;中卫国脉流通股占总股本的15.1%,第一大股东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58.88%,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3.5股,送出率为6.3%;G外高桥流通股占总股本的7.3%,第一大股东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58.47%,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3.8股,送出率为4.2%;G宏盛流通股占总股本的13.6%,第一大股东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40.16%,股改预案为每10股送5股,送出率为7.9%。
以上上海本地股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流通股所占总股本偏小,非流通股一般都是一股独大。综合数据看,上述上海本地股股改送股数平均为10送4.51股,送出率平均为4.5%左右,而这些股票非流通股所占总股本平均数据为48.01%。而上电股份如果按10送20元转换,也就是10送2.175股,则送出率仅仅只有2.37%,两个数据分别是类似上海本地股股改数据的48%和52.6%。与此同时,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却持有占上电股份总股本83.75%的非流通股。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纵比:不及同门兄弟上柴股份
就算不和股本结构类似的上海本地股比,和同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企业的上柴股份比,上电也显得很抠门。
上柴股份股改方案也是10送16元,但换算下来是10送2.86股,送出率也达到2.56%。要知道,上柴股份还有不支付对价的B股,而上电股份则没有,且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只持有占上柴股份总股本50.32%的非流通股。其实,以上电股份的股本结构看,即使10送5,电气集团也只是送出2368万股,还能剩下占上电股份79.2%的非流通股,完全不影响绝对控股地位,不用担心失去上电股份这样一个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
此外,投资者对于上电股份将4月17日收盘前120天均价为股改对价的成本折算价也颇有微词。而上柴股份选择的是股改停盘前60天,如果上电股份也以4月17日收盘前60天计算,则投资者的成本价减去上电股份自认为股改后应该的每股9.2元再乘以5100万流通股就不止7905万,也就不会有8160万和10送16元。选择120天均价为10.72元,选择60天均价则为11.26元左右,则就应该补偿10506万元,按溢价计算则应该是10送21.3元左右,再按25%的第二次沟通价,就应该是10送26.6元,比现在的10送20元要高33%。电气股份如此对价计算,真可谓机关算尽。那么,投资者会买账吗?
即使按现在上电股份公布的沟通后对价计算,非流通股以仅仅1.02亿元的代价就可以获得50亿左右的流通市值。以其目前的净资产计算,电气集团目前43380万股非流通股就值12.58亿,但股改后就变成50亿左右的限售流通市值,增值300%。这种一夜暴富的情形在股改之初也见过,但没见过像上电股份这样有条件送股但如此吝啬的,如果让上电股份这样的对价方案过关,对股改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本报记者文可)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