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宏超 孙健芳 北京报道
1416.79。4月21日,上海综合指数定格在这一点位上。从去年12月6日开始,这一指数累计涨幅已过30%。
但受益的只是少数股票。4月17日,贵州茅台复牌,连续三天涨停板,股价直逼百元。 于是市场开始预言,茅台将成为新百元股。
茅台只是其中的代表。近期市场中表现异常热络的还有张裕A、云南白药、中金黄金、南宁糖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市场中主力资金的核心仓位均集中在这些股票上。
受益的也只是少数投资者。在这轮市场上涨中,普通投资者很难获益,绝大部分股票甚至处于下跌中;机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的赢家。
而这些受益者背后,一种新庄股模式——机构共谋的形式开始在喧嚣的股市中大行其道。
万千宠爱数只股
让我们看看贵州茅台。
公开数据显示,至2005年12月31日,33家基金公司的92只基金持有其流通股的62.371%,持股总量8418万股。据本报了解,今年一季度一直有大量资金买入贵州茅台,高昂股价未成为障碍。4月17日、18日两个涨停板上异常少见的成交量充分显示了机构投资长期持有的决心。
目前,整个市场“二八”特征非常明显,机构集中持股特征也同样明显。有资料显示,沪深两市上涨股票大约只占30%,而表现突出的数量更少,如云南白药与贵州茅台成为近期高价股双雄。
而这些股票的涨幅已近惊人。一位天一证券的分析师甚至认为,大盘虚高背后只是这些股票在支撑,相当数量股票仍处于非常低的价位,资金集中持股推动一些股票价格上涨,有些已经被“过分”看好。
这种奇特的现象表现为,市场上涨集中在极少部分主流热点上。尽管指数不断攀升,尽管每天有数十只股票涨停,但上涨股票数量远低于下跌的。
上周,两市每个交易日有近半的股票下跌,但股指仍在上涨,少数强势股冲消了下跌股的影响。4月20日,下跌个股家数约为上涨的2.8倍。
再看看其他的股票。五个月时间,中金黄金借助国际金价暴涨,股价从6元多涨到20元,涨幅超过200%;云南白药股价翻番;南宁糖业上涨200%;G厦钨自去年12月6日以来上涨190.82%。
这些涨幅惊人的股票背后,我们能看到,其一致特点是流通股持股极为集中。至去年12月31日,深万科51家机构持有流通股的25.3%,苏宁电器17家机构持有43.91%,浦发银行41家机构持有25.45%,张裕A7家机构持有23.29%。
新庄股:“不再给猪抹口红”
显然,大资金集中持有几只股票,推动价格赚钱已不再是过去那种醉心于“给猪抹口红”了。
在美国华尔街,经纪人谈论如何把一只烂股票卖给信任他们的投资者时总是说:“咱们给这头猪上点口红吧。”在前十年中国股市的庄股时代,这几乎成了一个通用的法则。最牛的股票分析师总在不遗其力地推广所谓跟庄技巧,随意操纵股价司空见惯,像赵晓云、雷立军等“股评大师”每周五晚上推荐的股票下周一开盘涨停几乎成为定式。
现在,机构投资者已不再费尽心思像吕梁那样为中科创业寻找各种神话般的概念。近期暴涨的股票大多属于企业资质非常好,经营前景良好。如贵州茅台去年每股收益达到了2.37元,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下,机构资金扎堆成风,中金黄金、云南白药、南宁糖业等无一不是如此。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一位人士说,此模式中要求选股一定要准确,不要选择过于生僻的个股,否则怎么推都很难,应选择一些较优秀的股票,而且容易让人看到这些股票的价值。
具备这些还不够。
还需具备和其他投资机构共同的价值观。长盛基金一位基金经理认为,如果你的价值取向与机构的不同,即使你有资金,买入一只股票,这只股票也可能边缘化。
对众多机构驻扎在如贵州茅台那样的股票中,黑龙江某企业负责投资的人士颇为感叹,“怎么感觉有银广夏那时候的风范啊。”上周,贵州茅台的涨停价位下挂出了11亿资金的买盘。
银广夏,旧庄股时代的典范。它以绩优的面目出现在整个市场,当时也是众口一词的赞誉之声。彼时,更多是媒体为它造势。
现在,证券公司研究员成为最主要的“鼓吹者”。中银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广大证券、国信证券、长江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这些主流券商的研究员不吝言词地对贵州茅台发表看好的报告。
4月14日,招商证券消费品类金牌研究员朱卫平推出了一篇题目为《目标信100,重申强烈推荐》的跟踪报告,直言贵州茅台股价过百元只是时间问题。旧庄股时代,亿安科技曾有类似经历。其董事长罗成被中国证监会调查,最后,罗离奇失踪。
国外投行中,如美国花旗银行内部设立了防火墙制度,研究员和投资人员无意中泄露信息都将受到处罚。而国内,基金公司、券商之间、内部研究机构和投资人员之间这种防火墙似乎并不严格。
在研究员推崇这些强势股票的同时,机构的资金推动非常明显。例如平安基金对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运作就是属于此类型。曾是旧庄股时代私募基金运作高手的花荣称,这些机构之间有很强的默契性,“一致行为在市场中一些强势股上表现尤为明显。”但颐合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公司的王吉周认为真正推动股价的是一些隐藏的大资金。这类大机构虽然在市场上被知道的较少,但机构之间还是彼此熟悉,比如近期,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在投资方向上锁定一个方向就是:投资要看中国人寿。
对此,华夏基金一位人士评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和以前的没有什么区别,以前做庄是由上市公司发布信息,然后由研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推高股价,散户跟进,最终大家一起获利。”
公募与私募暗合
“目前市场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未有实质改变。很多人属于只赚指数不赚钱,真正赚钱的就是那些股票,其中都是机构云集。”一家投资公司老总坦承。
2005年基金年报数据显示,21家基金公司拥有核心重仓股,数量只有128只。这些股票中,暴涨的股票更是它们的“派对”场。招行聚集82家机构,贵州茅台92家机构,深万科57家等等。
这些基金公司对某些股票偏爱的令人惊诧。融通基金持有一汽夏利流通股33%,持有G风帆25%,持有北新建材和广船国际均为23%;嘉实基金持有片仔癀24%;易方达基金持有贵州茅台16%。
“现在,对股票的炒作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些人可能是私募基金、可能是其他人,他们通过一个中间人、或者研究机构人员,联系上公募基金,然后由基金在低位买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运作,推动股价上涨,期间,券商研究机构通过研究报告在其中起到烘托作用。”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那位人士对机构时代的股票炒作这样总结道。
不可回避的是,机构+私募+研究员这种模式已经在市场中大行其道。
模式一般是这样:券商研究人士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或者投资策略报告会的形式推荐一些股票,这些股票本身资质不错。
这些研究员发表报告提供看法,然后机构跟进调查。
如果基金公司内部投资决策委员会一旦决定投资此股票,这种投资过程一般都会被放大。通过私下沟通,保险、其他机构和基金在相互了解投资标的。
接着,基金公司也召开自己的投资策略报告会,报告会上会邀请一些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大客户参加,一般情况下,即使大资金不买基金,他们也与基金公司有很好的交流。
这种现象隐含的信息是,散户投资者即便在牛市中也很难受益,而机构成为市场上涨的赢家——他们掌控着市场中真正的强势股票。“如果说现在是机构投资时代,不如说是机构共谋时代。”一位熟悉股票投资的担保公司人士总结。
1999年,美国得顿大学教授在研究股市行为上发现证券公司跟踪的股票,股价必然有较大的波动,股价进入极不合理的水平,小小的谣言可以让股价上升或者下跌25%,一旦失宠,股价跌得也十分容易。
在中国,这一切看来还只处在开始阶段。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