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广辉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当年冬天,他扔掉铁饭碗,到青岛电冰箱总厂当厂长,该厂当年已经换了3任厂长,亏损147万元。摆在张瑞敏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禁止员工在车间里大小便。
20年过去了,青岛电冰箱总厂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海尔集团”。张瑞敏打造的“海尔帝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全球营业额突破了1000亿元。这一切,靠的是什么呢?
大铁锤砸出名牌——超前的“质量理念”
张瑞敏刚接手时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正陷入风雨飘摇的困境,其主导产品滞销,大量积压。看着破烂肮脏的生产车间,工厂的员工大都失去了信心,能拆的木料都被人们搞到家里,准备作为过冬烧柴取暖之用,厂区的玻璃也几乎没有一块儿完整的。
几乎所有人都盯着新来的厂长,这位年轻人能扶大厦于将倾吗?张瑞敏自己当时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他至今都保存着工厂1984年时的很多照片和录像资料。张瑞敏开玩笑说,他当时拍照片的意思是,将来万一电冰箱厂没搞好,自己就可以拿出这些照片来证明:“这么差的地方,谁能搞上去?”
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张瑞敏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尚未普及的电冰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一个英明的决定随之产生。
“产品出世即要领先,争取占据市场主动权”。看到国内电冰箱厂品全都是三星级以下档次的产品,张瑞敏果断地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技术,与之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
在那个电冰箱凭票供应的“短缺年代”,随便拼装一台电冰箱就能卖出去,哪怕是次品、处理品,许多人求之不得——大家都认为张瑞敏抓住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正当全厂职工也都沉浸在刚尝到“甜头儿”的喜悦之中时,张瑞敏的心情并不轻松。为了实现创名牌的梦想,他对产品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1985年,一次偶然的换货事件让他对仓库搞了一次突击检查,结果查出全厂有76台电冰箱不合格。当时,工厂干部在研究处理办法时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对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人。
张瑞敏作出的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召开现场会,把这76台电冰箱统统砸掉。
现场会上,张瑞敏举起了16磅重的长把儿大铁锤,带头把“不合格”的产品砸烂。看着明明还可以卖出高价的电冰箱被一个个砸成破烂,许多人都流泪了。时任质检科科长的韩震东告诉记者,张瑞敏当时强调,工厂起步太艰难,贷款很不好贷,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加倍珍惜,绝对不能让不合格产品砸了自己的牌子。
据韩震东介绍说,其实顾客当初反映有“质量问题”的电冰箱,仅仅只是左侧涂层有1厘米左右的划伤,按照当时的国家标准,根本不能算质量问题。
这一砸,砸醒了全厂职工,也夯实了大家心中的“质量观”。张瑞敏强调:要创名牌,我们质量的标准不是国家标准,而是国际标准。
由于超前的质量意识,在1988年电冰箱“国优”评比中,海尔拿下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在1989年全国性的降价狂潮中,海尔居然提价10%,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激活休克鱼——多元化发展中的并购经典
1992年,专心做了7年电冰箱的海尔,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多元化陷阱”曾经让许多企业栽了大跟头。以生产“环宇”牌彩电名噪一时的石家庄电视机厂筹资两亿元,把生产扩张到空调、覆铜板、变压器等项目上,结果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和市场,1995年宣布破产。许多人都担心,海尔也会步入盲目扩张、尾大不掉的泥淖。但在张瑞敏看来,海尔不是要不要搞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搞好多元化的问题。
1992年,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通过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海尔集团公司组建成立。很快,海尔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迁至青岛高新区。在多元化的战略阶段,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元亏损在内的18亿元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到1997年,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几乎覆盖了全部家电行业。
海尔的多元化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家电领域,同时注意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新项目力争进入同行业前三名;尤为重要的是,海尔始终强调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兼并其他企业时,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全新理念。在张瑞敏看来,所谓“休克鱼”,指鱼的肌体没有腐烂(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这种企业,只要注入海尔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被激活起来。
青岛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1亿元,但亏损达2.5亿元。兼并后海尔只派了3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元,第二个月减亏,第五个月盈利100多万元。后来,这一“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
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应邀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被编入哈佛大学教材,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并购经典。
本报青岛4月23日电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