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宏观经济的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2%,出口同比增长26.6%;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调控目标的一半。
与此同时,前三个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9.2%、18.8%和18.8%,远远高于16%的调控目标;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前两个月同比增长为27.7%,城市居民消费增长13.5%。
对于这样一组数据,官方的说法是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处于一个潜在经济增长区间内,有人认为反映了国内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增强。因为,从市场预期来看,消费者预期指数、企业信心指数及采购经理指数都处于上升区间;还有,外资看好中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等,这些都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仅处于潜在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更重要的是,表明政府早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效果不大,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特别是一年多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不少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发生强劲反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经济增长方式无法转变、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资源浪费性与环境掠夺性经济盛行,而且也让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危机。在一个由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中,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属性,不仅会把整个社会资源聚集到该产业,从而挤压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当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时,也会继续推高资产的价格。如果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够有一个清楚的判断,那么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国内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过热为什么不能够得到遏制?这里既有因政绩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问题,也有政府有关部门对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不明确的问题。比如说,有人认为目前国内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时期,因此中央政府应该珍惜眼前形势,无为而治。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判。如果从国家统计局的名义数据来看,这种判断是可以理解,但这与实际的经济生活相差却很远。因为,尽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但实际情况与公布的数据差距很远。
比如,今年国内许多最终消费品都在快速上涨。如汽油价格3月份上涨超过9%以上;今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2006年一季度北京房价同比上涨14.8%,深圳涨20.62%,广州上涨14%,上海今年3月份比2月份上涨18.3%等。居民实际消费与CPI的统计差异很大。
正因为实际CPI远远高于名义CPI,这就使得国内银行的利率压在最低的水平。实际的CPI高而名义利率过低,这就使银行债权人(或存款人)的利益轻易地向债务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从银行借到钱谁就有利,那么企业与个人岂能不愿向银行借钱?再加上银行为了其短期业绩及利润增长,也在千方百计地向企业与个人放款,国内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中国的宏观形势基本上是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只要这种政策不变,国内投资过热就不可能得到遏制。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来说,投资过热就不会得到遏制,政府稳定房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一年来,政府一直希望借助微观工具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工具上的误用,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成了房地产市场藉以快速投资、推高房价的重要理由。低利率政策是目前各种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