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指标”高校热销
“从中旬我开始联系,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星期。因为4个人的手续由我全权办理,出不得差错。”4月21日,北京某大学工学院机械专业大四学生小梁告诉记者。
临近毕业,正是“大忙”时节,但大学生小梁所忙活的,既不是找工作,也不是考研究生,而是购买一种“指标”。 小梁说:“每年的均价都是两万多,因为我们是4个人一起买,也算是‘团购’,所以几经砍价,对方最后答应6万元,每人1.5万。”
据统计,今年北京高校毕业生达17.8万人,其中京外生源约有一半。根据现行政策,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落户北京,有着严格规定。小梁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两个“留京指标”,学校一个,用人单位一个。”
“学校的‘留京指标’不是问题。”小梁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综合排名在前30%的同学,能得到学校的“留京指标”,并且5月份之后就可以打通调剂。但仅仅具备学校的“留京指标”不够,还需要所签订的京内单位有人事局批准的“留京指标”,只有双方都具备了条件,才能签订三方协议书,办理派遣。
“所谓的综合排名都是虚的,只要拿到单位的指标,按照先签先得的原则,学校都会照顾,所以坎就在就业单位的‘留京指标’。没有这个,学校的‘留京指标’就等于废纸一张。而如果不尽快弄到用人单位的‘留京指标’,学校的指标马上就会被用完,户口也就不能落在北京了。”小梁说。因此,每到临近毕业,这种地下交易非常红火,买主都是京外生源的大学生。
用人单位的“留京指标”一纸难求,催生了“留京指标”在京城高校地下热销。小梁告诉记者,目前通过正规途径和有指标的用人单位签约太难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留京指标都是通过各种途径买来的,有些同学也遇上过骗子。“我谈的这人应该没问题,去年我就有师兄是从他这里买的指标,不过价格是2.2万元。今年我找了另外3个同学‘团购’,跟他猛砍价,这才降到1.5万元。”
企业乐作“无本生意”
采访中,小梁打开了联系人发来的一封邮件:“落到海淀的高新技术企业。你准备好推荐表、三方协议、统分证明、品行鉴定、成绩单、四级证原件和身份证复印件,交给我然后就可以直接走上办理程序了,大约5月上旬就可以办理完毕。办完后再付款。档案在6个月之后一般就可以调走了。办完后的户口接受函可以在人事局网站上查到。”在邮件最后,还附有自称孙某的手机号码。
“姓孙这人说今年只做我这一笔生意,因为我是他老客户拉的‘回头客’。其余的指标他委托给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3万元一个。”小梁告诉记者,孙某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层,每年都为单位负责出售留京指标。在记者的要求下,小梁答应借提交材料的机会,带记者以同学咨询的身份见一下孙某。
4月23日晚,在清华东路某餐厅,记者和小梁见到了孙某。孙某查看了小梁提交的材料后,承诺一个星期内出具带有单位接收印章的表格。并且一再强调自己没有赚到小梁他们什么钱,完全是“帮忙”。
记者问孙某:“你们做的不是无本生意吗?怎么说没有赚到钱?”孙某说:“对公司来说,因为政策优惠,所以每年申请些免费‘留京指标’,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钱我是需要上交公司的,我们每年春季的旅游费用都从这里出。如果我给你们算两万还行,但这个价我连油钱都赚不到,是不是?”孙某告诉记者,拥有免费“留京指标”的接收单位有两种,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有些企业每年的指标都多于需求,多出来的指标就用来“卖些小钱”。
记者查询相关规定得知,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办法》。根据《办法》规定,这些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向国家申请,他们获得进京指标是不收取费用的。“留京指标”之所以地下交易火爆,正是因为部分企业利用了这些规定的空子,将通过优惠政策获得的“留京指标”,当成了稀缺资源用以出售。
“留京指标”殃及各方
“留京指标”的暗中交易,不仅使北京针对部分高科技企业推出的优惠措施蒙上阴影,而且冲击了正常的人才流动秩序,让相关企业、行政部门和毕业生双双受损。
对于毕业生来说,为了将户口落在北京,或者忍痛割爱放弃理想的单位,或者花费重金购买“留京指标”,其间造成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
对政府行政部门来说,由于“留京指标”地下交易,使人才和企业之间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挂靠,没有事实上的工作关系,而户口、档案却在“空转”。在这个过程中,行政资源被毫无实际价值的“程序”所大量浪费。
对此,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甄源泰认为,这种不同企业掌握数量不同的进京指标,是户籍制度下引进人才的产物。在目前的过渡时期,这种“留京指标”可以暂时缓解城市人口过多或者引进人才等问题的矛盾,但用户口政策来扶持企业的这种计划经济手段,在人才市场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已开始失去本来的意义。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