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对改革开放的力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出了科学的部署。
力度: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强调“十一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充分考虑到我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作出的正确决策。“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们要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的高度,从改革与科学发展、体制完善、社会和谐等的深层联系来认识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性。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不协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资、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作支撑等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选择。但是,造成上述一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合理。例如,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合理的行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事权财权不匹配的财税体制,必然推动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因此而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为追求短期行为,也必然不惜牺牲资源、破坏环境、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的发展换来一时的繁荣。精力和财力主要投放到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事业的发展就必然形成大量欠账,从而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推进改革开放,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激励机制,把政府、企业和其他主体的行为切实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完善体制机制的根本手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调节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骨干的现代市场体系大体建立;以城镇基本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体,社会救济、扶助等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但是,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务远没有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发展很不完善,维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政企、政事、政资不分的状况比较严重,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还不健全,经济调节和法制管理仍显薄弱;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形成,等等。解决这些体制问题,惟有深化改革。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大大增强。在未来的5年中,我们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紧迫,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开放。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提高开放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外开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改革的强大促进力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从现实看,制约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体制性障碍还严重存在:审批管理制度与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等不统一,各类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涉外经济法规不完善,统一、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外贸风险管理手段单一,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涉外经济活动缺乏统一协调和有效监管的体制等等,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良好的体制机制。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作为应用技术开发主体的企业创新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作为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主体的科研院所创新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从总体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应用水平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没能完全解决。据有关资料,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全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不足2000亿元,不足美国的1/20和日本的1/7,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35%,与美国2.8%和经合组织国家2.26%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于50%,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需要进口,而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以来进口,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十分突出。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是关键。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从目标上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过程上说,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寻求现有基础和社会需求间的平衡,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主要是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安全等问题。而改革就是调整和协调利益关系,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例如,解决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包揽每个人的就业和在收入分配上搞绝对平均,而是要实现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现存的行业垄断、岗位垄断和身份垄断等则是造成就业机会和分配不公的根本体制性障碍,惟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这些障碍,也才能实现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灵敏有效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总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是基于改革、发展的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犹豫动摇不得、拖延迟缓不得,敷衍对付不得。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