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苏州市大企业集团面对宏观环境持续偏紧和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发挥规模效应,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做大做强。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苏州市列入跟踪监测范围的45户大企业集团(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超5亿元的内资企业集团)规模优势持续显现,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为苏州市内资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支撑和带动作用。
    一、企业集团发展特征
    (一)总量大、实力强、贡献多
    2005年,45户大企业集团综合实力持续走强,拥有资产总额16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实现营业收入2089.29亿元,增长30.9%。工业集团举足轻重,36户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总额1342.70亿元,增长17.0%,实现营业收入1743.12亿元,增长34.4%,分别占大企业集团总量的81.3%和83.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6.5%和17.2%。
    大企业集团的单体实力也不断提高,户均资产规模由2004年的34.07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6.7亿元,增加2.63亿元,资产超10亿元的集团有36户,超50亿元的有9户,超百亿元的有2户;户均实现营业收入46.4亿元,比上年增加6.64亿元,9户企业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有4户,其中,沙钢集团全年营业收入超400亿元。
    2005年,苏州市大企业集团实现利税总额126.36亿元,增长5.4%,其中实现利润84.21亿元,利润超亿元的企业有23户,超2亿元的有14户;在吸纳人员就业方面,大企业集团拥有从业人员22.7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的有6户,华芳集团从业人员最多,达3.45万人,创元集团其次,有1.75万人。
    (二)骨干集团支撑作用显著
    近年来,苏州市大企业集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集团不断涌现。2005年,沙钢集团、华芳集团、永钢集团、国泰国际集团、创元集团、苏州进出口集团、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梦兰集团、隆力奇集团和恒力集团入围全市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十强"(见下表),其中,梦兰集团和恒力集团为"十强"新军。2005年,"十强"企业集团拥有资产总额达747.6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97.59亿元,创利税69.27亿元,分别占集团总量的45.3%、62.1%和54.8%,"十强"集团占据了苏州市大企业集团资产、营收及利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苏州市集团企业中的龙头和骨干,有力支撑了苏州市集团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近年来,苏州市大企业集团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企业获取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过程中,86.7%的企业实施自主开发,68.9%的企业采取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方法,60%的企业则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进行联合开发;二是创新成效显著。近三年来苏州市有17户大企业集团获得国内专利申请,其中15户已将专利转化应用,有2家企业获得美国专利申请。2005年,大企业集团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12.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7.9%,比2004年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研发人员待遇提升。2005年,苏州市45户大企业集团有研发人员4149人,比上年增长8.0%,研发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66亿元,增长31.9%,人均劳动报酬从2004年的3.2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01万元。
    (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目前,苏州市大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所有制结构多样。从集团母公司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公司制企业共有41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有27户和7户。从集团成员企业的资本金构成来看,个人资本金和法人资本金成为企业注册资本的主体,含这两类资本金的集团分别占到84.4%和80.0%,成员企业中引入了外商资本的集团占53.3%,含集体资本金和国家资本金的集团分别占28.9%和24.4%。大企业集团通过国有及集体股权的退出和其他资本的进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运营接受多方投资者的监督,企业活力大大增强。
    (五)多产业发展逐渐显现
    从总体上看,苏州市大企业集团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集团数量分别占91.1%和8.9%,二产中主营行业为制造业的集团最多,占集团总数的80%,建筑业企业集团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量也不断增多,2005年已有5户纳入统计范畴。三产中各有2户贸易企业、1户房地产企业和1户其他企业;从集团个体的情况看,多产业、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不断增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集团除了在关联产业中进行扩张外,也向贸易、房地产、住宿餐饮及仓储等行业拓展,建筑业集团则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行业延伸,而贸易业集团也开始向制造业领域渗透。调查显示,实现多产业、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数量占到集团总数的80%,比2004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
    二、企业集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成本提高压缩企业盈利空间
    2005年,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及能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苏州市大企业集团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2005年,45户企业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9.5%,而同期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则增长31.1%,成本增幅高出营收增幅1.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集团实现利润仅与上年持平,大大低于上年同期的增幅,有13户企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
    (二)资金紧张制约企业发展
    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偏紧,再加上产品压占资金等因素,使得企业的资金供应明显趋紧。调查显示,有73.3%的企业认为资金紧缺是影响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从企业财务指标来看,2005年大企业集团存货额达319.21亿元,增长28.2%,存货金额占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由2004年的36.7%上升到2005年的38.6%。同时,企业被拖欠款项达13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超过六成的企业被拖欠亿元以上,其中最多的4户企业均超10亿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三)集团发展尚不均衡
    综合来看,苏州市大企业集团发展尚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地区发展不均衡。从地区分布来看,张家港的大企业集团最多,有15户,其次是市区,有12户,常熟和吴江各有7户,昆山有3户,太仓1户;二是集团实力不均衡。2005年,资产规模排在首位的企业集团占全部集团资产总量的五分之一强,是排在末位集团的65倍,营业收入居首的企业集团占集团营收总量的23.2%,是排在末位集团的66倍,而营收超百亿的4户企业集团占到了集团营收总量的43.8%。
    (四)产业分布引发刚性瓶颈
    近年来,苏州市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如何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苏州市大企业集团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建筑业及贸易业等传统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再加上规模型企业在这些产业中所具有的资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耗高等特点,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对苏州市大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刚性制约。
    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规模,更应注重实力。展望未来,苏州市的大企业集团应在转变经营机制,优化企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进产品升级等方面做好文章,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引领企业做大做强,为推动苏州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