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73.5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75%,增长22.7%。
    一、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五千家
    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5年底,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277家,当年实现总产值4567亿元,比2000年增长175%,企业拥有资产5259亿元,比2000年增长76.6%。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218亿元,是2000年的5.8倍,工业增加值率达32.5%,比200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创效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二、大中型企业已超六百家,成为全省经济的中流砥柱
    截止2005年底,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已达625家,比上年增长5.3%,其中大型企业61家,中型企业564家。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统计数据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52亿元,虽然单位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但是,工业总产值比重却高达73%,成为支撑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企业改革成效彰显,民营工业长足进步
    "十五"时期,在企业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安徽省工业企业改革成果显著,国有、集体工业占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数由2000年的811户,减少到2005年的256户,集体企业由979户,减少到261户;国有和集体五年间减持资产739亿元,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46%下降到17%。同时,私营工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2725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1.6%,实现总产值715亿元;与2000年相比,企业数增长了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
    四、招商引资结硕果,"三资"企业成长良好
    "十五"时期,安徽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三资"企业表现出良好成长性。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资"企业已达49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4亿元,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家,外商投资企业296家。与2000年相比,"三资"企业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7%提高到9%,总产值比重由13%提高到16%,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呈现良好的成长性和较高的外向度。
    五、工业品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交货值翻番增长
    "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截止2005年底,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十五"时期工业品出口额增长了一倍(2000年154亿元)。全省有841家工业企业的产品面向全球,实现销售产值1251亿元,占全省34%,其中210家企业的产品全部出口,企业数比2000年增长93%。以上数据表明,"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经济外向度正在提高,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个数在不断增加,且成长性良好。
    六、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创新能力增强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究开发费用33亿元,是"十五"之初的10倍。企业研发费用占管理费用比率达12.4%,远高出2001年的3.1%。目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拥有291家科技创新中心,比2000年增长11.5%。企业科技经费的筹集和支出均增长2倍以上,新产品项目达到1920项。同时,还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较高的回报,2005年创造新产品产值49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倍,工业新品率(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达11%。大型企业新品率为15%,中型企业为12%,而小型企业为3%,大中型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全省比重的93%,反映出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外商投资企业新品率达22%,是内资企业的两倍。
    七、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工业对社会贡献加大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盈利额500万元以上的盈利大户有475家,盈利额达230亿元,企业数和盈利额分别是2000年的2.8倍和5倍;亏损面为28.5%,比2000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工业对社会贡献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8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9倍。利税额在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58家,5亿元以上有16家。其中:利税贡献最大的企业分别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55亿元,安徽黄山卷烟总厂41亿元,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19亿元,芜湖卷烟厂18亿元,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3亿元,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亿元,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亿元。
    八、基础工业较快发展,缓解能源瓶颈制约
    "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中资源型、初加工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抢抓机遇,努力满足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类、投资类产品的大量需求。2005年,采掘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8.6%上升到12.9%。电力行业也实现较快发展,2005年增加值已达139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全省123家电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利润54亿元;全年发电646亿度,是2000年的1.8倍。
    基础工业品生产成倍增长,原煤达8434万吨,是2000年的1.8倍;水泥3218万吨,是2000年的1.7倍;钢1106万吨,是2000年的2.4倍;钢材1142万吨,是2000年的2.6倍;十种有色金属56万吨,是2000年的2.2倍。资源型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一批龙头企业得以成长壮大,并形成了几个特色的产业经济带。
    九、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主导产业支撑力强
    "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钢铁、电器、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形成了新的产业亮点。
    2000年,家电、纺织、化工、冶炼、汽车、食品、饮料等行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行业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纺织、化工和食品饮料等行业比重下滑,而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11个行业则占据了全省70%以上的总量。
    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五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46%。说明钢铁冶炼、煤炭、电力、家电、电缆制造和汽车制造已成为安徽省经济的主导产业。
    同时,主导产业的支撑力在不断增强,前五大行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5年,安徽省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比2000年增长274%;实现销售收入222.9亿元,年增速为35.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1.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同行业26.9个百分点,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9%,高出全国汽车制造业同类比重一倍;市场占有率为3.8%,高出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品占有率近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增长态势良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夯实了奋力崛起的经济基础。但也应看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8.5%,有1505企业全年亏损,亏损额达37亿元,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亏损在4亿元以上。这些行业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实施宏观调控、部分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安徽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今后,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要以推动产业升级、组织结构合理和产品更新换代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面向国内外市场,培植先进核心产业,逐渐从产业链的较低端向中、高端转移,既要抓好产业、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消化、创新,力争成为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制造业强省,争取在中部崛起中争得先机,实现发展格局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