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7日讯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日前在第二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说,截至去年末,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直接到户的贷款比重达到80%。 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的广泛推广,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现象,去年共有7000万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占全国2.2亿农户的31%,受惠农民2亿多。
据介绍,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四个种类、六种机构,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谈到农村信用社改革时,唐双宁说,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行了两年多,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将用5至10年时间,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
他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如同是一场“四棒接力赛”。此项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棒”的“赛程”,取得“四个成效”,在管理体制上,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责顺利移交给省级政府,初步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产权制度上,试点组建了一批新的农村银行类机构,重组、整合了一大批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政策扶持上,央行专项票据已基本发行完毕,首批到期票据已进入兑付阶段,税收减免、保值储蓄贴补息等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地方也以不同方式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政策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得到一定程度化解,整体风险状况有所改善;支农服务上,支农信贷投入增加,农户贷款覆盖面扩大,支农服务能力增强。
对于“后三棒”,唐双宁说,第二棒是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资产分类顺利转轨、案件专项治理初见成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管体制基本到位、规制体系初步形成、公司治理作用开始显现等六大目标。第三棒是用3年左右时间,即到2011年前后,争取实现“八大目标”:即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机构性质持续变化;支农作用全面发挥;公司治理效果明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专项治理大见成效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第四棒是在全面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再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奋斗,即到2016年前后,使机构性质根本变化;公司治理整体达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资产质量持续稳定;人员素质总体改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好银行。
(赵悦 李珅)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