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行业有一条传闻很是吸引国人的眼球:中国建设银行正在酝酿适度下调存款利率,并且央行已经允许建行进行试点。鉴于这条传闻的出台已有数日的时间了,而建行方面也并未对此予以澄清,因此,想必这条传闻的出台决非空穴来风了。
实际上,从解决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角度来看,降低存款利率确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据了解,由于贷款增长的日益缓慢,以及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度降低,并长期和存款利率倒挂,让各家银行打起了降息的主意。目前,整个银行业的存贷差已经接近10万亿元。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存款急剧增加之后,银行资金除了投放到信贷市场之外,多余的部分就只能投放到银行间市场,购买国债和央行票据等债券产品。但目前,银行间市场主要产品央行票据的平均利率只有1.80%,甚至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25%,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水平也不超过3%,整个银行间市场出现了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倒挂,银行以目前2.25%利率吸收存款之后,去购买银行间市场产品,还可能亏本。因此,在此背景下,下调存款利率显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而且下调存款利率在执行中也并无法律障碍。因为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央行在2005年彻底放开了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并且贷款利率上浮已经成为我国银行经常使用的手段。因此,存款利率的下调同样也是政策允许的。也正因如此,建行进行降息试点传闻的出台就“很可能不再只是谣言”。
但倘若建行降息试点的传闻属实的话,那么,建行的降息试点是注定“不讨好”的。为此,笔者建议建行在降息试点事宜上还是慎重从事为好。
首先,是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大局“背道而驰”。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昨天晚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即今天)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一方面是贷款增长的日益缓慢,另一方面却又要提高贷款利率,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即使是牺牲货款的增长,也要提高贷款利率。而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表示,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长期利率可能逐渐上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建行进行降息试点,不仅与宏观调控的大局不符,而且也与周小川所指出的“长期利率可能逐渐上升”的大势不符。
其次,降息试点对建行的发展未必有利。在目前整个银行间市场出现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倒挂的情况下,银行缺少存款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减少存款甚至还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正所谓凡事有得则必有失。一旦建行进行降息试点,在得到效益的同时,建行必将失去自己的广大储户,并损害自己在国人面前的形象,破坏自己在国人面前的信誉。在你建行需要资金的时候,你是积极地揽储;如今在你建行不需要钱的时候,你就把储户大量地往外赶。因此,在这种事实面前,谁个还陪你建行玩下去?银行间的存款大搬家将不可避免。这种存款大搬家虽然可以暂时减轻建行必须支付的存款利息压力,但长期看来,作为一个通过钱进钱出的差额来盈利的机构,没有了存款基础,以后该怎么玩下去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在降低存款利率问题上,除非银行间统一行动,否则,谁先试行谁就是与国民过不去,就要冒着被国民所抛弃的风险。
其三,建行进行降息试点不仅是对国民利益的一种损害,更是一种国民资产的流失行为。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已经是非常低的水平了,与通货膨胀相比较,表现为一种“负利率”。因此,在这种实际“负利率”的基础上,再将存款利率降低,这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如此,建行进行降息试点,无疑是扮演了一个损害国民利益的“刽子手”角色。不仅如此,建行还是一家在香港发股的上市公司。而就在其股票发行问题上,国内就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建行股票发行是贱卖了国有资产,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而且,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如今,如果建行再搞降息试点,那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为降息损害的是国民的利益;而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其所赚的利润又要向境外的投资者分红。进一步说,就是用损害国民利益的方式来向境外的投资者分红,这不是国民利益的流失又是什么?正是基于建行进行降息试点可能招来的种种是非,因此,作为建行来说,还是别做这个“出头鸟”为好,毕竟这不是一只什么好鸟,而是一只坑害国民利益的“害人鸟”,更何况到最后,这只“害人鸟”还会落下个害人又害己的下场呢?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