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6月6日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吹响全国范围的“清欠”战役开始,清欠至今已近一年。目前,距清欠的最后期限还有半年多。 从接近尾声的2005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清欠正在加速推进之中,大部分公司的清欠都比较顺利。
    不过随着清欠进入下半局,其中“难啃的骨头”也越发引人注意。有专业人士指出,目前清欠的质量比速度更加重要。为了确保清欠的质量,有关方面要加强对有关清欠信息披露的监管,而为了防止占资来年死灰复燃,更要多方面加强监督,内外合力,才能保证占资顽疾得到根治。
    237亿资金奶酪被动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4月26日,两市共有1171家公司公布了2005年年报,其中有272家公司披露存在着现(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附属企业对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所占比例为23.23%。
    统计显示,截至报告期末,272家公司合计要清理的非经营性占资约236.81亿元,平均每家占资为8706万元。272家公司中,除了*ST联谊(行情,论坛)等少数公司未能保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清欠外,其余大部分公司都表示占资问题将在年底前得到解决。
    清欠方式依然以资产清偿为主,具体包括现金清偿、红利清偿、股权转让收入清偿、以股抵债清偿、债务转移、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资产等清偿等方式。现金还款仍然占少数。目前,272家公司中,有23家公司在年报披露日已全部完成清欠工作,其中大都为现金清欠。而清欠工作相对难度较大的公司基本都将清欠的攻坚阶段安排在下半年,此类公司的清欠亮出的多是资产组合清偿的“复合拳”。
    272家公司中,非经营性占资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合计被占资约69.21亿元,约占占资总额的近三成。其中占资最高的为G长虹(行情,论坛)。截至2005年12月31日, 长虹集团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12.12亿元。公司以向长虹集团定向回购26600万股国有法人股的方式解决了占资问题,剩余部分由长虹集团以现金偿还。公司定向回购方案已于今年4 月实施,公司和集团之间的占资恩怨就此了结。
    存在非经营性占资最少的为伟星股份(行情,论坛)。截至2005年底,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的占用非经营性资金0.73万元, 该资金将在2006年5月前清欠完毕。
    清欠加速折射前世今生
    去年至今,上市公司清欠已经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不少公司的占资余额较2004年都有较大下降。比如,G广宇(行情,论坛) 2005年度大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金额由期初的9071万元减至期末的1003万元,而到今年3月,全部占资都已清理完毕。长城股份(行情,论坛)的占资则在报告期内下降了六成多。
    今年清欠速度更是明显加快。沙隆达A(行情,论坛)、祁连山(行情,论坛)、万向钱潮、安徽水利(行情,论坛)等23家公司在年报披露日前彻底解决了清欠问题,蓝星石化(行情,论坛)、西藏天路(行情,论坛)、G赤天化(行情,论坛)等公司的清欠则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由于占资原因、经营现状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公司在清欠底限面前也各有滋味。
    此次占资清欠解决的重点是非经营性占资问题。非经营性占资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类,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垫付的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费用和其他支出;第二,代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偿还债务而支付的资金;第三,有偿或无偿直接或间接拆借给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的资金;第四,为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承担担保责任而形成的债权;第五,其他在没有商品和劳务对价情况下提供给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使用的资金。另外,根据上交所发布有关备忘录,“单笔资金被连续占用时间超过1年的”以及“没有真实交易背景形成的资金占用”, 无论上市公司通过何种会计科目核算,均应被视为非经营性占用,这也算是一类。
    从清欠计划表来看,占资金额不大、经营相对较好的公司清欠最为顺利,提出现金清偿方案的公司大多属于此类。而另一些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国有控股公司,由于监管部门与国有控股股东的沟通和地方政府的有力介入,清欠也较为顺利,比如G长虹(行情,论坛)。
    但有些清欠大户则不容乐观。此类公司或是由于在上市之初得到集团优质资产、业务的注入,集团背负了改制的大部分成本,从而导致日后上市公司的资金反哺,比如大同水泥(行情,论坛)被占资2.67亿元;或是由于管理的漏洞和弊端导致公司资金被恶意侵占,比如*ST联谊(行情,论坛)在上市初期运作不规范, 公司股票募集资金4.81亿元被控股股东挪做他用;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公司资金形成长期占用。
    而这些公司中有不少占资方经营困难,难以有现金或较优质的资产来偿还占用的资金,而公司本身也经营乏善或者行业前景不太好,难以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目光,也就难以借得外力解决占资问题。比如*ST联谊(行情,论坛)。到2005年底,控股股东联谊总厂占用资金为2.76亿元,但联谊总厂早就资不抵债,根本无力偿还欠款,公司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为此,公司无法制定具体的清欠方案。只有通过寻找战略投资者来进行资产重组,但目前尚未找到战略投资者。三峡水利(行情,论坛)的情况也是类似,由于占资方资不抵债,公司仍在积极协调之中。而存在占资的ST类公司如*ST唐陶(行情,论坛)、*ST托普(行情,论坛)更是清欠之路不平坦。
    讨债不成,有些公司因此和控股方走上法庭,金健米业(行情,论坛)可谓其中的代表。而*ST圣方(行情,论坛),大股东西安圣方的占资已经由司法介入,公司本身不制定清欠方案。虽然公司表示在今年底前定能完成清欠,但究竟能收回几成尚难把握。
    此次年报披露,不少公司因为占资事宜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比如阿继电器(行情,论坛)、大同水泥(行情,论坛)、G沈机(行情,论坛)、*ST嘉瑞(行情,论坛)等。
    毕其功难于一役
    此次清欠,股改提供的契机功不可没。在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改与上市公司的“清欠解保”进行捆绑后,上市公司清欠明显提速。
    G梅林(行情,论坛)控股股东在股改完成1个月后还清了10775万元欠款,G长虹(行情,论坛)将股改和清欠结合,成功解决了集团12亿多元的巨额占资……资料显示,在已经推出股改方案的诸多公司中,涉及清欠的公司大都提出了解决占资的具体方案,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推进了清欠进程。
    不过清欠前路依然艰巨。数据表明,截至今年1月底,仍有234家上市公司的365亿元资金被违规占用。而如何防止股改完成之后新的占资的发生,需要有关部门和公司未雨绸缪。由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市公司很容易再度跌进被占资的陷阱,因此,仍然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对资金占用的防范。
    首先,要加强上市公司自身的治理。要严格执行和控股股东的五分开,公司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对侵占公司资金行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的机制,从而有效防止新的占资发生。事实证明,酒鬼酒(行情,论坛)等公司的占资就和公司管理的漏洞和弊端有难以开脱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从法律、法规角度加强对违规人员和公司的处罚。此前,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曾强调,对拒不偿还上市公司资金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而正在进行的《刑法》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了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罪。另外据悉,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并将由国务院发布。此外,证监会根据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在修订《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这两个法规将规定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且拒不解决的,要严厉处罚,实施严格的市场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