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独董“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作为,舆论早已大加针砭。但读过各上市公司年报,看看部分公司为独董开出的少得可怜的年薪,就会明白,某些“花瓶”独董的不作为,也和他们的“地价”薪酬不无联系。
    科龙曾经为几位独董开出36万港币的“天价”年薪,一般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做梦也享受不了这个“待遇”,其年薪的“官价”一般在3—6万元之间。独立董事们往往身兼数职,低于这个年薪的报酬,让人无法相信能对他们产生正向激励。
    独董不认真履职的极端例子不少:前有东贝B的独董为私利和公司撕破脸皮;后有丽江旅游(行情,论坛)的独董因连续缺席董事会6次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前者吃着东贝B2.4万元的俸禄,后者拿着丽江旅游(行情,论坛)1.8万元的年薪,这似乎可为他们不拿公司当回事儿做一个注脚。
    某上市公司三位独立董事的年薪只有1.2万元,公司业绩也是每况愈下,每股收益从2002年的0.50元下降到2005年的0.26元。而反观这三位独立董事,其中一位已是古稀之年,还有一位年龄也已过六旬。退休年龄的独董,不知有多少精力处理公司事务,又有多少动力为自己挣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身价?
    当然,薪酬不是独董努力工作的充分条件。科龙天价独董辞职风波,昭示着高薪未必能消除道德风险,一股独大等治理结构缺陷也会使独董疏于尽责。但合理的薪酬应该是独董尽责的必要条件。
    劣币可以驱逐良币,“劣董”也可以驱逐“良董”。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独董的提名任命全由大股东说了算,独董身价没有市场化定价机制规范,勤勉的独董得不到擢升……那么万元年薪的独董或许会发现,“装聋作哑”带来的回报可能远远大于勤勉尽责的回报,他们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上市公司对独董薪酬的态度,不该是“拿村长不当干部”;独董对薪酬的态度,不该是“拿豆包不当干粮”。这些现状的改变,需要改革独董任命、淘汰和擢升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