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28日起上调贷款利率。衡量央行此举措,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非对称性、力度不大、待观后效。
“非对称性”:指采取了“一手软,一手硬”的手法,不动存款利率,只调贷款利率;
“力度不大”,指贷款利率只调高27个基点,重在对投资过快起警示作用;
“待观后效”:指本次调控选择了灵活机动的方式,在释放出明确信号后,若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健康因素,管理层或许还会投下“另一枚棋子”。
央行此举表明了当前管理层的态度:就是要抑制投资和信贷高增势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诸多手段相比,加息另一功能通常也是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但目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表现却十分温和,央行最终拍板动用利率工具,其背后必有一番权衡取舍。
从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经济增长达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显示出投资偏快,经济也有过热之嫌。不过,一季度
CPI同比仅上涨1.2%,涨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对这一走势,有人主张立即抑制投资过快势头,但也有人认为,当前系“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局,无需任何调控手段。
不过,投资增长过快一直是近两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统计显示,国内金融机构前三个月新增贷款额高达1.26万亿元,超过了全年目标2.5万亿元的50%。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这无疑是央行考虑的首要因素。当前CPI数据与人们实际支付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价格相比,也存在一定心理差距。考虑此因素,央行选择利率进行调控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央行此次按住存款利率不动,只将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表明央行用意是防控投资过快,并不会给消费带来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