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五”经济发展成就,全国可说是成绩斐然,而河北无疑是中部崛起的一个亮点。
    从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到河北的巨变:
    国内生产总值成功越过万亿大关,达到10116.6亿元,位列全国第六,与2000年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其中从7000亿元到1万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
    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35.2亿元,是2000年397.6亿元的2.6倍,其中从50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只用了3年时间。
    把两个数据分开,能看出它的运行速度,而将两个数据联系,则能看出它的运行质量。在2000年时,河北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8%,而到200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为10.64%,5年时间上升2.84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所以,根据这些数据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河北经济已经阔步迈向质量时代。
    结构调整是主线
    河北地处华北、东北、西北结合部,有着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进入“十五”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河北省委、省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总结河北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为近年河北的经济发展与它的区位优势不适应,虽然是经济大省,但绝不是经济强省。特别是在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平均增速低于全国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它说明河北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落后于先进地区甚至落后于周边省份的迹象。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他们适时提出“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要求,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认真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河北由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抓总体谋划、抓重点工作、抓主要矛盾、抓自主发展四个方面狠下功夫,提出了突出结构调整一条主线、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支撑的思路,着力解决结构调整、区域协调、项目建设等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重大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最为简捷和有效的手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河北出台了“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八字方针。在农业生产中突出了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两大主题。通过结构调整,全省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突出,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1%,提高到2005年的70%,上升了9.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经营率由2000年的36.1%,提高到2005年的49.4%,上升了13.3个百分点。
    在工业经济运行中,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同时并举,发展高新技术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用,通过“增高减低、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等举措,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十五”期间,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9%,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面超过了70%,先后还对冶炼、造纸、制革、水泥、电镀、化工等六大类工业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关停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2000余家,通过这一系列调整,使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七大主导产业的占有份额达到78.4%。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4%。以钢铁业为例,通过狠抓“品种、质量、整合”,着重解决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每年置换落后生产力在二三百万吨之间,加快了优化整合和产品升级,有力拉动了工业经济运行,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4.4%提高到2005年的27.6%。
    项目支撑是重点
    在完成“十五”规划中,河北实施项目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4万亿元,年均增长14.1%,其中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26.2%。
    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五年新增高速公路654公里,通车里程达2135公里,在建1160公里;新增二级以上公路5875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9万公里,所有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新增铁路358公里。新建港口泊位33个。南水北调工程河北段进展顺利,完成1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381万群众的饮水困难。新上电力项目12个,装机容量达到2316万千瓦,比“九五”增加724万千瓦。电话普及率由24.6%提高到52.8%,提前实现村村通电话,互联网用户达到311万户,其拉动力对河北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以上。
    基础产业实现了新跨越。五年中,共完成基础产业投资2204亿元,是“九五”的1.6倍。建成投产重点项目361项,对于改变河北经济格局,增加河北经济发展后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保定通过汽车工业园和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优势企业,以长城为代表的汽车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壮大,2004年整车产量超过了17万辆,比上年增长30%,2005年整车生产突破20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1%,汽车总产值达到了130亿元,整车出口达到了2.8万辆,比上年增长155.7%,为全国出口汽车整车最多的城市。以天威保变、天威英利、中航惠腾为代表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企业飞速发展,2005年实现产值达70亿元,增长率达40%左右,其中天威英利公司已成为世界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四家光伏发电生产企业之一,销售收入年均增幅高达50%,2005年实现产值8.5亿元,且产品全部出口欧洲。
    廊坊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吸附了清华的科技园、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中国农科院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汉王的产业园、华为的北方制造基地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到此兴业办厂,形成了以园区、基地为辐射源带动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而随着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北方产业基地等项目的落户,该区将在3至5年内形成全国最大的光网络设备和网络通讯整机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0亿元……
    而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作为河北一号工程的曹妃甸邻港工业区建设的正式启动,这是一项聚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到2020的规划为投资规模5000亿元,年实现GDP20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0亿元。它的建成将代表中国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市场经济运作下的区域合作、大工业背景下的循环经济等三个方面的最高水准。目前投资总额已经突破百亿,国内最大的25万吨级矿石码头已于2005年11月开通,今年实现吞吐量将近1000万吨,为企业节约运费投入达5亿元以上。
    平衡协调是关键
    在经济发展中,平衡协调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了,经济工作才能保证可持续性的高速度和高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北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河北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出台一系列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措施:
    在促进区域平衡中出台了《“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通过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市为“中间一线”,建设全省经济发展的隆起带;以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四市为“南厢”,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张家口、承德二市为“北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通过这一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战略的实施,使河北实现了一线领跑、两翼齐飞的局面,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两年中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
    在促进城乡统筹中明确了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思路,推出了扩权强县等重大改革措施,增强了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使相当一部分县、市、区特色经济取得了规模性的竞争效应。其中迁安、迁西、遵化、宽城、武安、涉县等县市效益指标在“十五”期间均实现了两到三倍增长。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使5000多万农民投入了该项活动,先后筹集资金30多亿元,硬化农村路面3.3万公里,实现街道庭院绿化栽树6245万多株,建沼气池41万多个,有7300多个行政村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还有4900个行政村有望在今年内进入生态文明村行列,总数将占全省行政村25%。
    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中实施了十项民心工程。2004年,省级用于民心工程的财政性资金达29.7亿元,占年初综合预算专项支出的23%;2005年民心工程省级预算安排36.15亿元。通过民心工程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全省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43%和98.3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覆盖农业人口418.76万,实际参加合作医疗农民314.08万人;城市新增就业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0万人次,减少贫困人口125万人……
    通过狠抓协调发展,保证了河北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使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还促进了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收入高速增长,2005年全省实现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提前两年实现了“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一个翻番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1.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