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再次来到中国,他对中国资本市场怀有浓厚兴趣。
马克·墨比尔斯的身份是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富兰克林邓普顿新兴市场基金主席。他研究新兴市场逾三十年经验,素有“投资界的印地安那·琼斯”等美誉。 “哪里有新兴市场,哪里就有马克·墨比尔斯”,这位“新兴市场教父”在中国即将推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的时候来到中国意味深长。
墨比尔斯不是个案。过去一周,包括摩根、高盛、瑞银、花旗、德意志银行等在内的国际投行都在十分频繁地针对中国即将推行的QDII制度发表看法。
其实,过去的两三年间,外资投行在中国的业务都在悄然从并购和IPO向投资资本市场转型,高盛等国际顶尖投行都加大了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关注力度。
活跃的外资投行
4月13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适度”实施QDII。
外资机构对中国政府这样的一个决定给出了颇为赞赏的评价。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女士说:“中国近期公布的放宽外汇管制的措施与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长期目标一致。”
但被问及外资机构能从QDII业务获取什么收益时,这位热心的、有独到见解的女士言语一下子谨慎起来:“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是比较活跃,我们具体的执行策略现在不便透露。”
虽无法透露具体策略,但外资投行还是不遗余力地推介它们通晓国际市场的优势,“国内对国外市场非常关注,但关注是一回事,真正的投资是另外一回事,国内基金经理没有在国外投资过,他们经验有限,”李晶介绍,“而我们能帮中国企业了解国外的一些情况,也非常愿意帮助中国机构走向世界。”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香港市场,我们对中石油、中国移动这些中国股票估值仍旧不能很好把握,外资投行经验能给我们以指导。”一些国内基金经理说。
李晶透露,摩根大通已经与部分国内的基金经理、机构投资者达成了伙伴关系,与摩根大通持股的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更是关系紧密。高盛亚太投资研究部执行董事邓体顺也承认,“最近在与很多国内的机构和基金公司接触。”
事实上外资在这一块的获益空间是巨大的。除了投资顾问费,由于QDII业务实行境内托管和境外托管双重托管制度,外资投行还可以获取QDII不菲的经纪费用。没有一家外资愿意透露他们在做投资顾问时候收取的费用,但国内一些机构说:“内资聘请外资的投资顾问费是十分高的。”据悉,外资投行单项交易费用一般在千分之二左右。
当然还有一些潜在的好处,“通过经纪业务,外资投行还可以在国内拓展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可能是未来IPO的认购者。”一位国内机构的人士分析说,“很长一段时间内,QDII制度将会是外资投行在中国的机会。”
紧张的内资机构
上周,关于“招商、上投摩根、南方等基金公司获取QDII资格”的消息在市场上风传了一圈。“不知道那几家是不是真获取资格,这样我们可以做相应准备。”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颇为关注。
虽然目前实际上的银行、保险资金之前已经有限地走出去,“但目前最为激烈的就是基金公司之间的相互争夺。”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有合资背景的基金公司开展QDII业务肯定有优势,这也是我们力图争取的业务。”国联安基金公司总经理先江坦言。
“银行的外汇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就是一个广义上的QDII。”邓体顺说,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也已经将部分外汇资金在境外运作。
根据外资投行的预测,一开始QDII额度在60亿美元左右,但扣除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已在境外运作的40多亿美元,增量QDII额度实际上只有20-30亿美元。
除了额度限制,基金公司募集外汇资金也面临着挑战,“目前居民持有外汇数量很少,一种是孩子在国外上学,一种是境外汇入外汇。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使得国内居民手中的外汇资产进一步减少。”一家合资基金负责人说。
更大的障碍是,由于无法参与政府决策,基金公司在设计产品方案时十分被动,证监会、外管局等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让基金公司不得不做多手准备。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