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非洲对印度来说仍是“外交上未开垦的处女地”。今天的景象则完全不同了。仅今年第一季度,印非的贸易额就增长了40%,数百家印度公司蜂拥去非洲开展业务。
2004年印度发起援非倡议,融资5亿美元资助印度公司在非洲开展援助。 这一举措改善了印度在非洲的形象。尽管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相比,印度的差距还如裂谷那么巨大,但印度仍然考虑使自己成为非洲除中国外的另一个选择,做好今后与中国在非洲进行竞争的准备。
新德里用小额贷款鼓励私人公司在非洲慢慢扩大业务,这等于承认了印度政府囊中羞涩。不过印官员认为,这些措施已为印度在非洲追赶中国的形象起到作用。北京的战略是拿大把的钱在非洲进行投资。不过也有抱怨说,即使中国投入大量的钱,还是会想办法把钱挣回去。中印的用工方式也不同。如在安哥拉,中印都在改造铁路系统,中国人带来大量自己的工人,而印度只派了些专家负责监督当地人工作。
即使在某些方面,印度在非洲的形象超过了中国,但与中国能带给非洲大陆的强大经济实力相比,印度逊色多了。在非洲,印度落后中国大约10年。印度在非洲的外交存在显得尤其薄弱,在西部和中部非洲广大地区的25个国家中仅有5个大使馆。但印度的竞争优势存在于印度的私人公司手中,因为数十年的内战和饥饿吓跑了曾在非洲的印度大公司。
非洲会变得越来越好,内战正在日趋消亡,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2个国家中有一半在非洲。中国已把非洲视为一个“掘金”之地。印度试图使其私营部门认识到:非洲是布满黄金的地方,这个充满机遇的大陆正等待人们来开发。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