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证监会宣布关闭天同证券,这是证监会自去年以来关闭的第18家高危证券公司。天同证券此前涉嫌挪用客户保证金达14亿元。
而从4月1日起,航空证券、健桥证券、华林证券、中期证券、天和证券五家券商被证监会限制部分业务。2月,科技证券、中关村证券相继被投资者保护基金托管,宏源证券托管新疆证券,广发证券托管组1月进驻河北证券。进入2006年,券商重组开始加速。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题,2005年可谓股改年,而2006年可谓是券商重组年,2006年将成为证券业此后发展的分水岭。而优质证券公司、银行资金及外资成为券商重组年的三方主导力量。
16家创新类证券公司
平安证券、上海证券、国都证券、光大证券、国元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东海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
16家规范类证券公司
财通证券、宏源证券、齐鲁证券、中信万通证券、国联证券、万联证券、华创证券、日信证券、信泰证券、国海证券、西部证券、南京证券、广发华福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兴业证券、中原证券
优质证券公司跑马圈地
随着券商重组整顿开始,一些寄望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优质证券公司因此面临更多机会。 以广发证券、中信证券为代表的优质证券公司频频出招注资、托管高危券商。
在大部分证券公司还苦苦支撑之际,这些优质证券公司则通过并购不断跑马圈地、壮大实力。
2005年12月,华夏证券正式更名中信建投证券,在这家新公司中,中信证券出资16.2亿元,占60%控股权。
至此,加上之前中信万通证券和金通证券,中信证券已下辖三家证券公司,近200家营业部。
同为创新类证券公司的广发证券也通过近期的托管高危证券公司来壮大自己实力范围。2005年广发证券1.5亿元的净利润在同行业中排名靠前。去年8月广发证券托管武汉证券从而进军华中市场,今年年初广发证券又托管河北证券从而壮大了其在华北的经营势力,本月广发证券又有意收购同属广东省的第一证券,从而稳固其在广东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海通证券托管了甘肃证券和兴安证券的部分资产。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内部整合工作已基本完成。另外,光大证券托管昆仑证券、东方证券托管北方证券、长江证券托管大鹏证券、华泰证券托管亚洲证券并整合相关资产。
银行系注资输血
证券公司全面整改以来,两家银行背景的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公司就频频出手参与证券公司的重组。去年6月中旬,汇金公司首先向中国银河证券注资100亿元。随后,8月份汇金公司又两度出手,注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25亿元,另提供贷款15亿元;注资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0亿元,另提供贷款15亿元。
建银投资去年8月1日在承担央行80亿元再贷款的基础上,以3.5亿元的价格收购南方证券的经纪和投行业务。同月建银投资和中信证券共同出资重组华夏证券,两家分别出资10.8亿元和16.2亿元在华夏证券的基础上组建中信建投证券。此外,建银投资还参与了北京证券和天同证券的重组。
据了解,建银投资由原建设银行分立,为经国务院批准的投资性公司和处置金融资产的公司,注册资本206.9225亿元,公司与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业的重组中可谓赫赫有名。
不过,与创新类证券公司的收购兼并不同,银行系对证券公司的重组有其特殊性。建银投资董事长汪建熙就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汇金和建银投资实际上是政策性机构,建银投资将作为整合证券公司的一个平台,通过收购证券公司的资产,使其走上正轨,在阶段性持有后,还会寻求退出。
外资军团大兵压境
在中国证券业重组风起云涌之际,国际资本也对中国证券业跃跃欲试。去年8月,瑞银集团投资17亿元换取北京证券的20%股权,另外汇丰银行、里昂证券、摩根大通等在湘财证券、辽宁证券的重组中隐现身影。其实对于外资入股国内证券公司,在瑞银参与重组北京证券之前,高盛就通过承债方式控股成立高华证券,再成立高盛高华证券公司。
不过进入2006年,市场传出消息,证监会暂停外资重组国内证券公司。1月7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解释称:“也不是说我们不给外资重组证券公司的门票了,证券公司正在治理整顿期,在此期间,外资进来重组会有一些现实的困难。也不是因为银行贱卖论、金融控制权转移的讨论,而是因为外资进入券商重组,会影响综合治理的进展。”对于证券行业的开放,监管部门一直异常谨慎。之前的高盛是花了5亿多元人民币才获得一张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通行证,但是此后,再无外资公司涉足于此。瑞银集团参与重组北京证券,意味着借助外资化解证券公司风险的路径有望重新开启,并有效扩展到市场化重组证券公司的空间。
一位证券公司人士分析,如果此前成立高盛高华,对合资券商政策的注解还比较模糊的话,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则是在新阶段对该政策释放的一个清晰信号,即外资可以直接取得合资券商控制权。
东莞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李大霄指出,从中国金融领域的其他几个行业对外开放情况看,外资进入中国证券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而今年年初,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表示“瑞银重组北京证券不是最后一家试点”。
■个案
中信证券树起证券业新标杆
首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1倍,净资本达41亿元排第一
随着市场回暖,股改棋到中盘,创新类券商业绩复苏。随着中信证券并购重组,上市券商中信证券已成为券商新标杆。
首季净利润增长11倍
4月27日,中信证券发布了2006年的第一季度报告,其净利润同比增长11倍。中信证券解释业绩大幅增长时指出:一,受一季度证券市场行情和公司并购后规模扩张的影响,该公司的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2005年12月与建银投资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信建投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两期利润构成缺乏可比性。
作为国内最早的上市券商,中信证券利润的迅速增长受益于去年的券商行业重组。2005年,中信证券出资16.2亿元,与建银投资一起发起设立中信建投证券,全面收购原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同时出资5.7亿元,参与创设建投中信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收购原华夏证券非证券资产。之后,其又拟以7.81亿元收购金通证券100%的股权。
这些措施改变了中信证券长期以来匮乏的零售网络资源,实现了低成本的扩张。
2005年年末,中信证券的净资本就已达到41亿元,在目前15家创新类证券公司中排名第一,中信证券俨然成为中国证券业新标杆。
中信证券2005年年报显示,其当年每股业绩0.16元,比2004年增长约129%.中信证券指企业债券承销及债券投资差价收入是2005年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而另一方面,超过0.10元来自第四季度的贡献,为创设权证带来新的利润点。
受益市场创新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信证券还推出了第二只券商集合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其后又在券商中首家获得短期融资券承销资格。国信证券研究所一份报告预测:中信证券全年业绩将达到0.8元,目标股价看高到17-19元。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目前惟一一家上市的创新类券商,中信证券的稳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证券行业的逐渐复苏。从传统业务看,随着证券市场逐步摆脱熊市阴影,许多优质券商的证券成交额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仅以今年3月份为例,中信证券、光大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等的沪市股票总成交额的增幅都在15%以上。
随着券商综合治理成效的显现,优质券商的各种创新业务也在逐步展开。中信证券认为,尽管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形式更加严峻,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进入加速阶段,金融创新的步伐将加快,通道业务之外的利润空间在增大。
券商行业分析师指出,股权衍生品、利率衍生品、资产证券化和收费权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的出现,使得以创新类券商为代表的优质券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背景
2006年券商综合治理步入攻坚
证监会相关人士透露,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将在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整改。始于2004年8月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步入攻坚阶段。
目前100多家证券公司将有三类走向:一类是获得创新试点资格券商,他们资产优良,是“扶优”的中坚;第二类是合规类的证券公司,这类公司可以自食其力自谋发展;除上述两类为第三类公司,风险巨大,其出路是重组、托管或关闭。
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核准的创新类证券公司目前有16家,规范类证券公司16家,除这32家证券公司外,余下的80多家证券公司将在10月31日之前决定生死去向。
由于股市低迷,近四年来证券公司元气大伤,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度114家主要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103.64亿元,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149.93亿元,全行业亏损。
从2004年8月开始,证监会展开了对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工作,目的是对证券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清理重组工作。
据统计,2004年中国还有127家证券公司,2005年年底只剩下了116家,期间11家证券公司被关闭,其中包括了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和大鹏证券等大券商。
经过一年多综合治理,证券业整体面貌已开始好转。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如今证券业风险已大幅释放,证券公司违规现象总体上得到遏制。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