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沈柬贝发自上海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近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而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看来,城市化是必经之路。
樊纲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十一五’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表示:“城市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关系到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并不冲突,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农民收入少的根本问题是耕种面积少,因此要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增加每个农民的耕种面积,这样新农村才能实现。”樊纲说。
杜青林也透露,目前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一年的灾害损失达千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
面对这些问题,樊纲认为,农民收入的增长不能光靠农村生产的增长而增长。温饱之后收入的增长还是需要依托工业和服务业,提高生活水平。这意味着要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个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浙江城乡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1年3年之内,城市化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45万农民成为市民。
对于扩大就业问题,樊纲表示,中国不能只把目光盯在高科技高新技术上,而应该扩充产业,要解决几亿人的就业问题,就要什么都做。“我们造飞机导弹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皮鞋袜子。不要认为皮鞋袜子是低级的,这个也可以做大,做到企业创新。”
杜青林表示,农业部将以“三增”为目标,即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即转变增长方式,拓展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等“九大行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