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7日宣布加息冷却经济,市场担心中国宏观调控的步伐,将会减低对外需求,触发当晚海外股市和商品价格一度全面下跌。
上一次宏观调控是2004年4月,当时推出多项措施来冷却经济。2004年10月,央行更宣布加息,存贷息率均上调0.27厘,那次是10年来首次加息。 宏观调控实行一段时间之后,资料皆显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于是2005年中,官方言论表示,宏观调控已有见效,不用再下重药。
此番宏观调控,并非没有先兆。其实胡锦涛主席在访美前就透露了,中国第一季GDP升幅为10.2%。笔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4月19日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银行贷款达1.26万亿元,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50%,反映经济明显过热。4月2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水泥、焦化和铁合金3个行业的结构调整目标,表示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除了这3个行业外,将陆续出台其他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加息,从4月28日起调高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厘。同时,央行亦向内地银行发布控制银行信贷的指引。相信其他针对个别行业的调控政策会陆续出来。
观乎全球投资市场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短期反应,似乎是惊弓之鸟居多。中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其实用心良苦,目的是挤压浪费资源的过度投资,以维持国内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
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者大家会更清楚问题所在。中国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大,拥有13亿庞大人口。反观国土面积最大及第二大的俄罗斯和加拿大,人口分别为中国的一成一和二点五个百分比。这些资料告诉我们,中国纵然地大物博,但是苦于人口众多,摊分下来的人均资源,其实相当贫乏。近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所访问,大都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拉丁美洲、非洲、澳洲、俄罗斯等。其目的就是让中国资源的供应有所依靠。
“十一五”规划指出,中国的长线持续性经济增长率为7.5%。目前显著高于这个水平,反映经济明显过热,必须予以调节。现在中国的经济角色是世界工厂,基本上是低增值的来料加工,对基本资源的消耗甚大,可是产品的定价能力非常低。中国的长远出路,是减少这些低增值产业,迈向较高增值的行业。中国日后的经济主力,将会是第三产业。政府日后的政策,都会依存这个思路出发,大家只要明其所以,在投资领域上便会知所进退。
(作者为香港御峰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