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拍挂”之辩
    对于目前的土地招拍挂制度,任志强、张宝全和李文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看法。
    “1999年到2003年五年的时间我们的土地收益在9000多亿,可是2005年一年的收益就是5500亿。 我认为政府可能是想通过调控措施把土地的收益提得高高的,让政府赚的钱更多,房价可不就得涨吗?如果政府是想让消费者买房少花钱,就要把土地供应方式改变一下。”任志强说。
    他仍以一贯的“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支持自己的观点,“过去几年,没有招拍挂的时候土地成本大概占了总成本10%左右,现在已经到了26%~30%了,从土地公报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土地价格上涨和土地收益增长远远大于房价的上涨和生产量的增长。”
    张宝全亦发表了“需要反思游戏规则”的看法。很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保持股市的市值不被降低,拍地时并不考虑利润平衡,而是考虑能否保持未来一两年内现金流的状态。这已经成了上市公司对开发地块的一个最大价值需求。因此,尽管在这个项目开发过程可能没有获取最好利润,但是在资本市场,在股市市场它可以保持最好的一个资本运营。
    李文杰则说得更为直接:“在最近北京两起土地的拍卖中,土地的价格已经接近了当地房价,这足够说明土地招拍挂的政策对房价来讲,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他认为,招拍挂的政策是对的,但是现在土地的推出是比较零星和不成规模的,而且开发商看不到一个全年的土地推出计划。对于开发商来讲,就宁可把眼前的土地拿下来,因为没人知道年底还有什么土地。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持相同看法:“房价的上涨速度太快,未来的几个月时间看不清楚还会涨多少,因为人们无法看清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应该公布一个可完成的土地供应计划,这实际上是对市场的一个信心,认为你能供应出这些土地,这些土地很快就会转化成房子的供应量。”
    对于招拍挂的操作方式,张宝全建议,应该设定多种要素,比方说规划和卖价。通过一种综合的标准来衡量,要优于简单的“价高者得地”。其次,还可以采取过去的办法,让开发商承担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道路。这样的投资也对开发商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高其项目价值。同时,偏远地段的居住环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对整个房地产业是有利的。
    市场调节VS行政手段
    对于宏观调控下房价的走向,任志强认为,“上海可能是回调,北京则不一定是往下降。”
    他如此评述过去的宏观调控手段效果时说,“从2004年限制土地供给,去年又开始限制需求。从限制供给到限制需求,表面上是调控供求两方的关系,但是都可能不太对,因为紧缺的时候应该是增加供给,可是我们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应该支持需求的条件措施时我们在打击需求。”
    他认为,北京、上海有可能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局部调控。
    中国住交会组委会秘书长单大伟也发表看法,认为宏观调控不应“一刀切”,在当前各地情况不同的现状下,应对各地出台不同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表示,行政手段应该慎用。“我们发现是供给和需求上出了问题,最主要靠经济手段来解决。可以用少量的行政手段,或者是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来推行,但是不要用一些随意性很强的措施。建限价房也值得商榷。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想摧毁一个城市,除了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管制房价。”
    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范小冲对过去一年来的宏观调控得出的结论是,宏观调控实际上影响了供给。本来市场就供不应求,宏观调控最后造成的效果又是影响了供给,这样供需矛盾就更加突出,观望期一过价格必定反弹。
    潘石屹认为,当务之急应是将流通领域的税收大幅度降下来,建立起二手房市场,增加市场供应量。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提出,治理房地产问题长期和短期的政策都要用。短期内对于需求方面的一些政策,如利率和税收目前用的还不多,但税收政策究竟落实得如何,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