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外汇局发布的2005年度国际收支报告显示,我国国际收支在与去年相比继续双顺差的同时,呈现出四大特点和三大变化,有关专家指出,这显示出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国际收支呈四大特点
报告显示出2005年国际收支有四大特点,其一是国际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其二是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34%。其三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有所下降。其中,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其四是储备资产较大幅度增加。2005年,我国储备资产增加2070亿美元,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资(FDI)数字与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字相差252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由顺差转为逆差;净误差与遗漏从贷方变为借方。
商务部公布的去年FDI为603亿美元,而外汇局公布的是855亿美元,对于其中252亿美元“误差”,有关专家表示,其中有97亿美元的境内外母子公司关联股东贷款,有34亿美元的境外企业购买境内建筑物,以及121亿美元的金融部门的外商直接投资。后三项不在商务部的统计口径之内,外汇局根据国际惯例,将后三项统计进来。
有关专家分析2005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对境外投资主体的境内银行等机构,由于股份制改革和境外上市等因素,可运用的外汇资金增加;其次,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投资空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相应增加。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即负债扩大。2005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净流入212亿美元,增长61%。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189亿美元。
关于净误差与遗漏从贷方变为借方的168亿美元绝对额,有关专家表示,很多人把贷方理解为热钱涌入,借方认为是资本外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不断完善,出现正负是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且168亿美元仅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的5%标准之内,这表明统计质量还比较高。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在对外经济上的反映。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82年的19%、2004年99%
发展到2005年的109%。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在增强。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比2001年增长3.3倍,有关专家分析,这表明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正在加剧。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7.2%。这反映了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反映了国内总产出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同时,由于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导致部分行业出口扩大、进口减少。而且,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一些国内企业不得不到境外融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流入。
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专家指出,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扩大内需,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