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的4月6日,北京春季房展会开展。就在这一天,一位名叫侯勇的买房人进入北京青年报记者的视野。随后的一个月里,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这位买房人进行了近距离的追踪采访,随时报道他的买房情况,直到他买到称心的房子。
感谢北京青年报,在这个房地产信息满天飞,不少消息和数据被无数次转载和复制,让人感觉新闻资源被极大浪费的时候,能给读者提供这样一个独家的、鲜活的、成功的买房案例。
侯勇买房虽然是一个个案,但是其中蕴含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心态比房价更重要。
侯勇买房的过程,就是面对雷打不动的高房价,自己主动调整心态、降低条件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侯勇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希望能买到12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这样的期望,是很现实的。因为,侯勇一家5口三代同堂,上有父母,下有幼子。买一套三居室,父母一间,小夫妻一间,儿子一间,刚刚好。
侯勇也将自己的购房实力如实告诉了记者。他们两口子月收入近7500元,手中的存款有11万元出头。基于这样的实力,他希望能买到一套总价五六十万元,首付10万元,月供不超过3000元,地理位置在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的房子。
抱着这样的期望,侯勇和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逛遍了北京春季房展会,结果,失望而归。
在房展会的1号展厅,15个楼盘没有一个合适的;在2号展厅,他们发现便宜的房子都在南城和远郊区县;在其他展厅,仍然没有合适的房子。逛完房展会,侯勇对记者说,看起来,他得调整购房需求,降低面积或者买二手房。
一个月之后,侯勇通知记者,他已经买到了房子。通过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笔者发现,侯勇买的房,不但面积和他的预期相比下降了,位置也不一样了。
从面积上讲,当初他希望买到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最终买到的是86.19平方米的两居室。从位置上讲,当初他希望买到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的房子,最终买到的是西部偏南的房子。
虽然面积小了,位置也不一样,但是,这套房子总房价62万元多一点,侯勇付了第一笔购房款之后,再贷49万元的商业贷款,这样每个月的月供为2860元,正好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另外,这个楼盘的周围有学校、有医院、有地铁,公交线路也很多,生活和出行都很方便。
这样的房子就算买对了。
笔者分析,侯勇此次买房,只是一个过渡。因为他的孩子只有3岁,还可以和他们同住一个房间,等到孩子大了,就必须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了。
但是,这样的过渡,却让侯勇可以相对从容地面对生活和未来。如果他强行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他非得在北京的东部买一套房子,他们全家势必要成为不折不扣的房奴。
在笔者看来,侯勇的购房条件还可以再降低,找到更便宜、更合适的房子。比如他可以在附近买二手房;比如他还可以沿着地铁继续向西,寻找合适的楼盘。
当然,一个人的购房预期不能无限度地往下调整。这就牵扯到一个“度”的问题,把握适当的“度”,让自己享受能够享受得起的生活。侯勇的“度”把握得怎么样,他自己最清楚。已经有专家给他的买房实践打分,是98分。
几年前,笔者在天津洋货市场看到了一款折叠自行车,有些喜欢,又有些犹豫,就和老板娘讨价还价。老板娘说了一句让笔者印象十分深刻的话,她说,“兄弟,给你说实话,我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你是百分之五十地想买”。
现如今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心态,就如同几年前笔者和天津老板娘的心态: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
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下,北京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降低诉求,购房者可能就会有所收获。
几年前的笔者终于没有挡住天津老板娘的游说,将那辆折叠自行车买了回来。结果发现这辆车中看不中用,一直没有骑它,不久前干脆送给亲戚了。
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没错。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