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持续大幅上涨,惹得民怨沸腾。今年4月,深圳市民邹涛率先发起“不买房行动”,呼吁“在近3年之内不要买房”,以“持币待购、推迟买房”对抗不良发展商与楼市炒家的掠夺。 随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9.1%的人支持“不买房行动”。
    5月9日,有政府官员首次对“不买房行动”作出了回应。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林浩坤建议不急着买房的市民大可待三年后房价趋于相对理性时再入市。
    如果这是对民间发起的“不买房行动”的回应,林浩坤厅长的表态与民间的立场显然是极为一致的,因而,他的态度受到民间的认同乃至美誉,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种回应却是非理性的,其背后包含着诸多令人忧虑的因素。
    三年后买房并不现实。三年内“不买房行动”是公众对房价暴涨的不满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与开发商相比,民间的力量是松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开发商照样可以制造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让亟需买房的人首先从“不买房行动”中剥离出来。再加上国人一向有跟风传统,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阳奉阴违,开发商操控市场的能力依然很强,脆弱的“不买房行动”很容易被开发商击垮。
    事实上,开发商们对“不买房行动”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的态度,已经清晰地表明了他们充足的底气和充分的自信。既然明知不买房并不现实,官员建议公众三年后买房还有什么意义?不仅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而且副作用不小。它不但掩盖了政府当下就应当承担的稳定房价的责任,也给开发商大搞“忽悠”提供了三年的时间。倘若三年后房价依然在涨,公众情何以堪?
    退一步说,即使三年后不买房子的确发挥神效,那么,官员的这种建议本身同样充满了危险。房价暴涨乃民之所怨,但是,假如房地产市场由于三年内都不买房而崩盘,就真的对公众有利吗?
    其一,房地产业与57个产业存在直接与间接的联系,2001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个至2.5个百分点之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房地产崩盘,这57个产业都将受到致命打击,不仅这57个产业将有大批人员失业,其他产业的失业人数也将由于GDP的下滑而急剧增加。这将直接伤害到公众的切身利益。
    其二,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很少,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房地产贷款达到3.07万亿元。房地产崩盘,毁灭的首先是银行,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进而伤及每一个公民。
    因而,“三年后买房”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不是一种理性而务实的态度。公众最希望听到的官员们的表态应该是:认真执行中央的调控政策,严厉打击囤房、炒房行为,促使房价的理性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