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日本经济的衰退如同它曾经的崛起一般,令全世界震惊。为了促使经济走出低谷,日本推行了罕见的零利率政策,还实施了财政、金融等方面一系列的结构改革。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这一证据在4月28日得到了加强,日本央行上调了2006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在随后的几天里,美元对日元汇率快速下跌,日元汇率直冲2005年10月份来的最高点。
微观宏观的同步复苏
与过去政府拉动的特点相比较,日本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具有更多的微观增长特点。
从2003年底开始,许多日本大企业都做出了增加奖金和雇佣人数的决定。日本一家最大的民间信用调查机构发表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量比上年减少了16.8%,倒闭企业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下降,降至13年来的最低水平。
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和日本政府推行的几项改革息息相关。这些改革包括以处置不良贷款为主的金融改革,和削减公共投资、推行“小政府”的结构改革。
与中国在1998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相似,日本政府也曾经把增加公共建设投资,以此带动建筑、运输、原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作为带领经济走出衰退的重点。然而,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政府热民间不热”,表面上宏观经济数字好转,而微观主体表现却欠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这是因为政府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压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历经几轮反复之后,新一任日本政府改变了这一思路,更多的依赖微观主体自身的努力来推动经济发展。有日本经济学家称,政府在这一轮经济复苏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撒手不管,迫使民间企业进行改革”。
与微观经济的活跃相对应,政府本身开展了削减公共投资,打破垄断专营的财政和经济体制改革。有数据显示,在小泉执政的4年时间里,日本政府的公共开支减少了20%左右。
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
就GDP而言,日本经济近年来的表现堪称发达国家中的“超级优等生”。其2005年第四财政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换算成年度水平达到7%。虽然这在习惯于高增长的中国人看来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经济总量极大的发达国家来说,这个数字称得上惊人。
一个经济复苏中的日本,可能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发展引擎可能发生改变。有专家甚至认为,随着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强,美国国内强劲的消费需求有疲软的可能,日本有望充当新的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
其次,随着日本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出口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这对于长期逆差的美国而言是个坏消息,其“双赤字”的局面可能难以缓解,这可能进一步强化原本已经失衡的国际贸易格局。
第三,一旦日本政府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束,全球金融市场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数次提升利息,而日本央行也已经多次暗示升息的可能性,当昔日的全球流动资金的重要来源———日本,也加入资金紧缩的行列,一个全球性的资金紧缩时代可能降临。
中国,机遇挑战并存
长期以来,中日间的贸易额度相当可观,在双方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日本方面发表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到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2.2万亿日元,对华贸易的比重占20.1%,首次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总额。对于中国而言,一个正在复苏中的邻国将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并从各个方面影响经济的进程。
首先,日本在进口方面需求的增长和出口能力的增强,将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从好的方面来看,中国将得益于这一主要贸易伙伴需求的增加。有数据表明,在日本2005年头7个月的进口增长中,中国占了30%,据此国际上相当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将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受惠者。与此同时,由于日本出口的增加,“中国造”和“日本造”在一定程度上亦存在此消彼长的可能,中国部分出口行业可能面临竞争的压力。
其次,随着日本零利率时代的结束,中国的利率和汇率政策都将受到影响。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步入加息周期,更多逐利的资本将流向高利率的国家。如果中国的利率政策不发生变化,一方面物价水平有抬高的可能,通货膨胀可能再度来袭,另一方面包括日本在内的对外投资可能随之转移,对中国的部分依赖外资的行业产生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利率水平的提高,日元汇率存在上扬的动力,可能给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货币带来升值压力,这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胡学良李琼)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