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租车涨价听证会通过了事先准备的调价方案。争论激烈。出租车公司甚至拿出自己的账本,证明涨得有理;公众则众口一词,认为出租车公司坐享垄断暴利,涨价无理。
反对之声如潮汹涌。我认为,反对涨价有道理,但没有切中要害。 出租车管制的核心是数量管制,而不是价格管制。只要数量被限死,在市场需求一定的前提下,每个出租车牌照的市值就是一定的,其带来的垄断租金也是一定的。无论涨价与否,此理不变。
我认为交通管理当局之所以提价,根源不在于油价上涨,而是为了维持数量管制。以北京之大,区区6.7万余辆出租车远远不足,据北京交通管理当局的保守估计,非法营运的出租车(俗称“黑车”)多达7.2万辆。可以将两者相加来估计北京市实际的出租车需求量。
提了价,的确可以减少出租车需求,从而使目前的出租车数量看起来不太短缺。这反过来会使所谓的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合理化,并将寻租机会长期化。
但如果出租车公司以为可以通过涨价转移油价上涨负担,我认为他们打错了算盘。需求定律说得清楚,价格上涨需求会下降,降多少要视需求弹性而定。但出租车服务的替代性是明显的,消费者大可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或私家车,甚至干脆减少出门。这样,涨价后每辆车的总营业收入是升是降很难说,而油价是大涨了。两者相抵,我认为出租车司机收入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司机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更多的司机会放弃给出租车公司打工,改开黑车,或干脆改行。调价方案尚未实施,北京已经在风声鹤唳地打击黑车,表明交通管理当局十分清楚,提价将大大增加出租车司机的经营压力。
但这个压力最终还是会回到出租车公司,否则市场就真的失灵了。当租不出去的车辆越来越多的时候,出租车公司将不得不降份儿———可能明降,但更可能暗降,如提高司机工资或提供什么补贴———这与涨价前并无不同。归根结底,牌照的租金———份儿钱减去工资及车租的部分———是影响出租车职业需求的价格,收入降低而租金不降,司机们是会用脚投票的。
涨价也将带来一连串的后果。北京市民将更倾向于买私家车,令交通拥堵更为严重;黑车会增加,为了保护出租车公司的既得利益,将有更多的公共资源用来打击黑车;社区内自发的搭车安排将更普遍,并形成市价;为了与黑车竞争,也为了与其他交通工具竞争,出租车司机将愿意与乘客讨价还价,尤其在深夜,几乎肯定会在打表之外形成新的议价规则。
所有这些,对社会没有好处,对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也没有好处。惟一的受益者是出租车行政管理当局。行政垄断带来租金,强化垄断则增加租金,这里的行为逻辑,我们不止在出租车一个行业看得到。
如果不是为了支持数量管制,就大可以放开价格,由各家出租车公司自行定价,只需在车窗上明示价格即可。这样,在竞争的约束下,市场很快就能发现最合适的价格。
这样看,价格管制只是表象,数量管制才是要害。只要数量管制金身不破,现有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利益就丝毫不受影响,涨价与否对他们完全一样。
真正的受害者是北京市民。只要坚持数量管制,出租车就永远不足,牌照就永远都有人为制造的租金。有人认为出租车太多会加剧交通拥堵。殊不知各种交通工具是有替代性的,如果放开经营,出租车数量就会增加,考虑到出租车使用率远高于私家车,在交通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增加一辆出租车会减少数辆私家车。这对缓解交通拥堵会大有帮助。
最理想的出租车管理制度,当然是废除特许经营,数量放开,自由营运。但理想不能代替现实,改革不能无视历史问题。现有的出租车公司为了取得牌照,曾付出高额租金,他们当然有足够的动力游说政府维持甚至加强数量管制。但用公共资源维护私营企业的经济利益,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要怎样改才合适呢?
要既照顾现有格局,又面向未来,办法只能是渐进,而稳定预期是重中之重。我认为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出租车牌照是最好办法。只要投放的速度不是太快,现有出租车公司的利益不会受损。
北京目前的出租车,合法与非法相加约14万辆。假设14万辆是北京所需要的出租车总量,则目前的牌照缺口超过7万。如果每年新增1万牌照,出租车公司就有7年的过渡期,足够赚回当初购买牌照的费用。
考虑到北京人口还在增加,城市还在扩大,出租车需求还在增长之中,这个过渡期几乎肯定超过7年。
关键是,新增牌照应以公开拍卖方式投放市场,应开放公司与个人参与竞投。每年1万个牌照,北京市政府至少可以从中获取数十亿财政收入。这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安排。一旦投放计划公布,可以马上废除价格管制,由运营商自行定价,而出租车牌照也允许转让。在稳定了预期的情况下,投资者自会作出合理选择。
(作者系权衡产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