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曾玉芬/北京报道
“借助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中国电影应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信息产业’”
-—斯皮尔伯格
好莱坞大腕导演斯皮尔伯格与2008北京奥运“结缘”—他被邀请作为该届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化艺术顾问。
4月16日,在北京奥运大厦,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会见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刘琪表示,北京目前正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快推动现代化建设,加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他说,希望颇有成就的国际专家斯皮尔伯格在关注2008年奥运会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中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
4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就全球电影业的现状和发展采访了斯皮尔伯格,他在谈及中国电影业时表示:“如果中国电影能早日建立起赢利点密布、经营结构超稳定、并与现代国际水平接轨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那么,中国电影的兴旺将指日可待。”
把电影推崇为“艺术”是一种“误解”
谈到电影,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几乎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中国电影人来说,都有属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记忆,而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业曾经是共和国的利税大户。
对于中国电影人和电影业曾经的辉煌,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不了解,现在的好莱坞更不知道。所以,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告诉斯皮尔伯格“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中国干电影的人可以用几张电影票为自己找个媳妇,或者换个城市户口或是买来紧俏物资”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先是觉得不可思议,后又反问记者:中国电影为什么没有继续“辉煌”?
在得知“有很多人都把电影当作神圣的艺术来对待,甚至于对某些电影人来说那是可以为之牺牲一切的高雅艺术”时,斯皮尔伯格表示:“这是对电影的误解”。
“不可否认,电影是有别于其它商品的特殊商品,它不像锅碗瓢盆只是个冷冰冰的器皿,它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是能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产品,但是,它归根结底是商品。它需要用钱生产出来,需要进入市场流通赚到钱,赚到钱才能保证电影的再生产。”斯皮尔伯格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在全球电影人眼中,斯皮尔伯格算得上是第一个能同时取得商业和艺术“双赢”的电影导演。在关于电影是商业还是艺术这个问题方面,他的回答带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电影是我所爱的艺术,是我竭尽全力,贡献所有才智,向全世界展现最富创意的艺术。但是,它也是可以赚钱的艺术,在我看来,电影首先还是商业。”
“把商业和艺术玩在一起,获得票房和艺术的双赢,又何乐而不为呢。”他说。
票房就是电影的选票
香港导演杜琪峰对斯皮尔伯格获取“双赢“的才能颇加赞赏,他对记者评价说:“票房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在兼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情怀的同时,还会考虑观众的心理。票房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很少见,倒是商业片导演拍艺术片会很成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为商业片导演,受到全球投资人的爱戴。他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认为是一部票房成功的艺术片。该片是一部黑白片,画面凝重。全片唯一的彩色是一个小女孩的红外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作为一名犹太人,对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的深深敬意、对法西斯的仇恨。同时,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方式、技巧、节奏,让观众完全深入其中,不觉得沉闷。”
说到中国电影如何能够成为盈利的“商品”时,斯皮尔伯格举了好莱坞的例子,“美国的影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很好的品牌。有些市场虽然抗拒好莱坞,但是为了赚钱,最后还是让它(好莱坞电影)进来。好莱坞可以说是世界电影的最大的玩家,当然也是最大的赢家。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能够成功,与它其中的娱乐元素,或者怎样去吸引观众,是分不开的。”
“在商业社会中,商业电影渴望票房收入,即使是艺术电影也一样希望观众用现金作为选票来获得认可。所以,票房成绩成为衡量一个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除此之外,从电影业的产业链看,好莱坞不仅代表电影娱乐产业,而且触角延伸到跨产业和跨媒体的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
“中国应该有更多的银幕”
“中国有13亿的人口,但全国只有2500块银幕,银幕数量太少了,”斯皮尔伯格对中国电影市场并不陌生,他认为中国要想发展电影市场就应该建立更多的电影院,让观众走进影院可以看到更多风格的电影,满足不同需求。
谈到中国和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差别时,他对数据的引用更是张口便来:“美国是世界上银幕密度最大的国家。2005年,美国拥有电影院6250家,共有35980块银幕,其中数字银幕224块。相对美国而言,英国电影院数目有2167家,共有银幕数为5280块。印度则拥有影院9000多家,为目前影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差距在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来。”
“放眼四顾,还有谁能够与之争锋一比高低?唯一让好莱坞人能另眼相瞧的也就是亚洲电影,其中主流是韩国电影。而中国电影与之比较,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中国经济周刊》从公开资料中了解到,中国大陆电影最近几年的年票房收入15亿人民币(中国人口13亿),而韩国电影的年票房收入70亿人民币
(韩国人口4793万) ;中国每人每年观看电影0.18部,而在韩国平均每人每年观看2.2部电影。
除产业规模不大外,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在营销方面确实存在着重大差距。
“中国电影的营销依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斯皮尔伯格评价说。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韩三平也认同斯皮尔伯格对中国电影营销方面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对现代电影营销方法和策略的认识和把握明显落后,也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电视、VCD、DVD和VOD等媒体出现以后,电影市场被严重分解,从而使电影营销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与一些电影公司老板讨论营销问题,他们往往关心的还只是票房,重视的还是如何把观众带进电影院,而忽略票房以外的市场部分。”韩三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票房的情有独钟,使目前的中国电影成为风险丛生的沼泽地,进去容易出来难,让很多投资人望而生畏。
不过,斯皮尔伯格依然认为中国电影非常有希望,“如果中国电影能早日建立起赢利点密布、经营结构超稳定、并与现代国际水平接轨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那么,中国电影的兴旺将指日可待。”
“电影不是产业,是什么?”
2003年年初,中央正式提出把中国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实现产业化,将是中国电影在相当长时期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今天,中国电影实际上走到了一个临界点,改革的力度在日益加大,但电影市场的潜力依然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电影经济的活力依然遭受着重重束缚。中国电影人自认为依然在“生死线”上拼搏,目前仅仅是谋求生存,还谈不上发展。
而且国内在电影企业是不是“纯企业”,电影产品是不是“纯商品”问题上犹豫不决、争论不休。
当记者将此争论向斯皮尔伯格求证时,他的回答非常干脆:“电影不是产业,是什么?”
“电影是一种商业运作的大众艺术;电影是个人消费,是竞争领域的行业;电影是一种工业,电影流通是商业贸易,须遵守服务性商贸的市场规则。”他解释说。
关于电影是否是产业的争论,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也表示:电影是个产业,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角色。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政企不分”,不能简单地把电影当作“工具”。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内管理电影,多些宏观调控、少些具体干预,政府决定拍什么影片、决定档期排片的行政行为应当适当控制。
“政府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竞争力,如何为电影发展创造良性市场环境,如何为电影制片与发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周传基说。
斯皮尔伯格对中国的电影企业不是独立运作的模式感到惊讶,认为像中国电影企业这么“特殊”的情况,“应该大力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与竞争能力。”
“电影企业如果不把自己当作正常企业,不立足于市场,在经营顺利时就强调自己的企业身份,在经营不顺时就忘了自己的企业身份只想着政府干预,这种发展是畸形的。”
“美国电影之所以能占到全球市场92.3%的份额,不能简单地说美国电影好看,好看是很重要的,但至关重要的是美国电影自身是个大产业,是将信息传媒业和娱乐业紧密结合的产业。真正支持美国电影征战天下的是其先进的产业理念、雄厚的资本、强大的媒体影响能力特别是其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电影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是大文化产业中居首要地位的娱乐产业。借助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中国电影应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信息产业”。”斯皮尔伯格说。
伟大导演的答案
伊安·弗雷厄(Ian Freer)担任主编的杂志《帝国》曾将斯皮尔伯格评为最伟大的导演和主编。
在与记者谈到斯皮尔伯格时,他曾作过如此评价:“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圈中相当于披头士在音乐圈中的地位。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鲨鱼历险、飞碟、外星人,以及《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等对历史题材的探究,可以说几乎是一个时代电影人的缩影和标志。”
斯皮尔伯格主宰了90年代的银幕。他是一位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同时也是辉煌的票房记录的创造者—几乎无人能比。他的光芒压过了好莱坞黄金时代最杰出的大师,《大白鲨》、《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数十亿的观众,永久性地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模式。
这个拥有无尽创意的“电影顽童”原来来自一个并不快乐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家庭,他坦承自己“害怕黑暗,只在电影院中除外”,他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一代流行电影艺术巨擘的呢?
他告诉记者,答案只有一个:我爱它。
斯皮尔伯格到目前为止已经拍摄了多部令影迷难忘的优秀影片,当有记者问到他自己最喜欢哪一部时,他却反问记者最喜欢哪一部,当记者告诉他是《辛德勒名单》时,他说那也是他的最爱。
接着又接续“提问”记者喜欢这部电影的那一点,记者告诉他是“喜欢里面的男主角辛德勒在电影里面翻云覆雨,点石成金,然后救人一千多命胜造七千级浮屠。”
他露出很夸张的失望表情,认为记者没有领悟到电影的精髓,他表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对他而言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对片中的一些场景有着切身的感受,对心灵冲击之强烈以及产生的震撼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记者问他这次会用什么“精髓”来表达中国这次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他透露说会是“充满想象力、古老浪漫的中国色彩。”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