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少说有60多家吧,他们当中就算只有一半开展信用卡业务,那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国内银行2002年以后才有零售银行的概念,怎么和人家比?”交通银行员工余同(化名)对记者抱怨说。 此前,余同的钱包被窃,他的联名信用卡被盗刷15000元,发卡行却告诉他要10个工作日才能找到刷卡的商铺。
    2006年12月1日,信用卡业务作为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将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热点,国内银行准备好了吗?
    “零售银行”遭遇服务短板
    “我的卡丢了,然后被人盗刷,15000元的交易已经完成了,人家把东西都拿走了,才有短信通知我,你说,还管用吗?”
    虽然身为交行员工,余同仍有些难以理解,“这算什么服务?”
    “从流程上讲,在国外,对大额的信用卡消费,商铺工作人员都会要求刷卡人留下自己的身份证号。其次,大额交易前会通知办卡人,确认后再交易。”
    余同说:“我提出交易争议,交行信用卡部告诉我要十个工作日后才能查出交易商铺是哪家。当中还有‘五一’长假。可是,这笔交易6月5日以后就要收利息了,按现在的效率,我估计到时候问题很难妥善解决。那延期的利息谁付?”
    有过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工作经历的余同感觉到,服务意识差,将是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中的短板。
    从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广发卡以来,直到2000年后,中国信用卡市场才实质性启动。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等分别发行了长城信用卡、牡丹信用卡、招行信用卡、龙卡信用卡和申卡信用卡。这些信用卡都具有了国际信用卡的标准。中资银行才有了“零售银行”的概念。可是,中资银行的员工,在工作中仍旧以自己方便为出发点,很少从客户的角度考虑。
    而众多外资银行会以信用卡业务为突破口拓展其在华业务。这是因为,国内信用卡市场目前还没有领导者而利润空间又非常大;其次,信用卡业务并不像存款业务一样需要很多分行网点,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国内银行卡已实现联网,这意味着不管是哪家发的卡,都可以在全国任意一台ATM或POS上使用,这可能导致“后来者居上”。
    截至2005年12月底,在沪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网点共计84家,全年累计增加16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外资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包含4家总代表处)代表处共计100家。
    果真像余同说的那样,有半数外资银行在金融业完全开放后发自己的信用卡,这个市场将是怎样激烈的竞争局面?
    合作大旗下的外资身手
    而中外资银行间的信用卡大战一开始并不是表现为激烈的市场争夺。相反,却是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加强。
    “6年前,中资银行似乎还不看好信用卡业务,花旗银行要与招行联营做信用卡。我们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
    2006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的现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侃侃而谈招行的信用卡,“当时我们有三点考虑:第一,花旗影响太大了,如果合作了,没有人会相信是招行的信用卡;第二,后台系统花旗在做,招行肯定会受制于人;第三,一旦外资可以进入中国信用卡业务,没有品牌的信用卡肯定无法生存。”
    马蔚华回想当初的决断,不免有些庆幸。现在的招行已经发行信用卡500万张,其业务量已经占到中国市场的份额30%。单张信用卡消费达到1260元,逼近花旗信用卡的1600元。
    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
    2002年12月,浦发银行与花旗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信用卡业务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的信用卡公司,各占50%的股权。但信用卡公司中的高管人员多数由花旗派出。
    通过合作,花旗可绕过政策限制,提前开展信用卡业务,占领市场份额。而浦发银行则能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并弥补其个人金融业务薄弱的不足。浦发银行2005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浦发银行联手花旗推出的信用卡,年内发卡20万多张。
    记者了解到,在信用卡业务这一块,中资银行除了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外,还与信用卡国际组织展开了合作。
    中资银行与信用卡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同Visa、万事达等国际发卡组织在国际信用卡项目上的合作。以Visa为例,自2002年12月至今,该组织已先后与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推出了多个品种。通过合作,这些外资机构达到了提前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而中资银行也增强了国际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实力。
    价格战考验盈利模式
    在国外,信用卡市场被称为“皮夹子”的市场份额。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为争夺这个份额,一开始就接上了“火 ”。不管谁胜谁负,都得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育成熟。
    很多银行才刚刚开始发行信用卡就已经开始大打价格战。
    虽然各家银行规定的信用卡年费从100元到300元不等,但为了吸引客户,很多银行暂时放弃了这一利润来源。而且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复制速度非常快,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各家中资银行都开始重视信用卡业务,但信用卡业务给各家银行带来的利润贡献通常在5%以下。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介绍,目前国内信用卡有三部分直接的利润来源:一是发卡费,二是手续费,三是透支利息收入,即循环息。按照目前我国关于银行卡的管理规定,透支利息折算成年利率高达18-25%,扣除相关费用成本外,利润也在80%左右。
    从国际信用卡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前两部分收入的比重逐渐减小,而透支利息收入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冯炜权认为,目前各家银行通过减免年费吸引客户,并不是恶性竞争的表现。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梁寯文也介绍,目前信用卡免年费是银行针对其目标客户而推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客户。减少了这部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利润怎样保证?
    目前,年费收入作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比例高达55%;其次是利息透支收入,平均比例为22%;第三为刷卡手续费,平均比例达到16%,最后是平均7%的其它收入。
    可见,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的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在信用卡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透支利息是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上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而在我国,平均比例只有22%。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我国信用卡市场透支利息收入比例低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的程度较低,社会上还没有普遍形成透支消费的观念;二是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的落后导致发卡机构信用卡的营销策略大多表现为稳健型的经营风格,重视稳定且风险低的年费收入,而对具有信用风险的透支消费的营销力度不够。
    此外,银行片面追求客户数量,对客户维护及促销工作重视不够,也导致盈利水平不高或持续性差的问题出现。
    “建立有关信用卡和银行卡使用的法律环境、支付基础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和征信管理体系的要求很迫切。”上海银行的工作人员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