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专家陈淮坦言:去年调控不到位
    “去年的房地产政策,将控制房价与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混淆起来了,有些责任不分,也导致两方面的事情都没有做到位。 ”日前,记者致电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谈及对房地产调控一周年的感受,陈淮坦言,调控有所收效,但是也不到位。
    当记者询问是否将有针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出台的时候,陈淮表示,关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去年哪一轮就已经结束了。宏观调控是个系统的工程,中央当然有很多后备政策还没有推出。会根据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后续政策将陆续到来。而后续政策将是什么,陈淮对此没有透露,仅表示,金融方面的调控政策很重要。
    看来,在楼市调控政策一周年之后,楼市又将进入新一轮的试药期。
    揭开楼市调控四大真相
    ①抗药性:
    ———“板蓝根”政策将无效
    去年,楼市开始吃“板蓝根”降火。但楼市出现一段时间的观望之后,又开始反弹,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楼市已具备抗药性,单纯降火的“板蓝根政策”将无效。
    有专家认为,现在无法对价格走势做出预测,真正的价格走势受调控政策左右,市场的自身调节力度,远低于政策调控力度。马上要进行的下一轮调控,很可能就是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感冒,上海吃药,而且这一次会更稳更准。
    ②博弈力:
    ———“按下葫芦浮起瓢”
    去年的宏观调控的市场反映,表现在全国各地,是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市场化的初期,和地方利益、行政权力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市场的发展不能仅仅用简单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必须深挖背后的因素。否则,“按下葫芦浮起瓢”:北京房价降了,上海房价开始飙升;上海平稳了,北京和深圳、广州却又上演疯狂大戏—————此消彼长、顾此失彼,到底何时是个头?
    ③责任:
    ———房价没错,错在金融纪律“关键问题在金融纪律,房价本身并没有错。新一轮政策更多要管理好银行政策。”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抛出一个全新的观点。他认为,以前调控政策过多的研究房价问题,但是金融纪律的整顿却太少涉及。而目前的苗头看,整顿金融纪律是整顿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暴涨的一个环节。
    也就是说房价本身不必去研究它,因为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就好像大江东去,谁都挡不住。现在的很多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在60%-70%,甚至超过70%,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那么银行为什么要给它新的贷款?一笔款可以从几家银行分别贷款,一个项目同步抵押,他就能拿到流动资金,他敢于给你玩这个游戏。只要银行严格纪律,对这样的违规行为将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④政府态度:
    ———稳定房价,并非降低房价
    去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就明确表示,房地产调控不是说要降低房价,而是稳定房价。中瑞研究首席分析师朱锋表示,“未来的调控手段预计也将继续注重结构调整,防止区域过热,但相对于2005年政策还是有明显不同:政策重心由抑制投机、平抑价格转到鼓励消费———鼓励自住性消费、普通商品房消费。”
    今年吹的什么风?
    时间:3月事件:总理痛心三件事
    今年两会,温总理说,“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住房问题,又在总理口中,在今年第一次发话,让市场有些忐忑不安。
    时间:4月事件:点名批评
    “五一”前,国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副司长姜万荣说:“如果部分地区房价仍然保持强劲反弹趋势,不排除国家再次出台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可能性。”而广州成为其中被点名的城市。
    时间:4月事件:央行加息
    4月28日,央行已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5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各档次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8个百分点。
    时间:5月10日事件:三年后再买楼
    5月10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林浩坤在出席一活动时义正词严地直指目前房地产均是虚火,今年全省土地供应将较去年增加12%,林厅长建议不急着买房的市民大可待三年后房价趋于相对理性时再入市。时间:5月事件:提高首付
    日前有消息人士说:“央行拟推新的按揭政策以彻底打压房价,政策的核心是将购房首付款的比例从最低两成,提高到四至五成。”尽管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该信息为空穴来风,但是,一系列的信息都显示着宏观调控政策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出台。
    时间:5月事件:陆续出新规
    北京市建委出台新规,6月1日起,如果开发商有发布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恶意哄抬房价、诱骗消费者争购等违规行为,且未按期整改,将面临不低于1个月的“销售禁闭”。类似于这样的对市场加强管理的新规,各个地方陆续出台。而近日广州政府方面,也针对囤货等现象,表示了自己的严厉打击的态度。另外,全程监控预售款制度也开始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