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而且往往是被作为好客户经过一番努力营销而成的。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巨大的损失。
揭开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画皮
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按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可分为非恶意财务危机和恶意财务危机,前者是公司实际控制人非主观恶意造成的,后者则是实际控制人主观故意、恶意行为造成的财务危机,由于两者主观意愿的不同,因而危机产生的原因也不同。
非恶意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盲目扩张、经营失败导致的财务危机。这类公司初期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发展,很快取得成功,并成功上市成为优质公司。但其后过高估计自身力量,盲目扩张,大量负债,经营战略发生错误,导致资金链断裂,顾此失彼,出现财务危机。最典型的如三九集团,该集团自1991组建以来,发展良好,但后来很快出现了盲目扩张的问题,至2004年底,参股、控股的企业多达471家,分布在国内近30个省、市、自治区,业务遍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的行业有制药及保健品的生产销售、网络及电子商务、金融租赁、内外贸易等十几个行业,控股拥有三九医药、三九生化等上市公司。三九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欠银行债务112亿元,由于资金链断裂无力偿债,被追债诉状35份,至此出现全面危机。
内部失控、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财务危机。这类公司经历了初期和上升期的发展壮大之后,业务逐渐做大,但与此同时,内部管理却没能跟上业务的发展,逐步出现失控,在销售生产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如南京熊猫,从1995年净利润1.6亿到1998亏损6亿,郑百文从上市到1999年仅几年时间亏损达9.56亿。
个人专权,公司治理问题导致的财务危机。一些上市公司名为股份公司,有董事会、监事会,表面上有好的治理结构,但实际上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个人专权、商业银行我行我素,公司治理出现严重问题。这类公司的控制人在企业发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因此有很高的威望,逐渐集权于一身,不听别人意见,最后出现战略和管理上的失误,将公司带入困境。
恶意财务危机制造者采用的手段的核心是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产和利润,利用合法与非法手段操纵会计报表。其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关联交易的陷阱。我国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大股东等的关联交易十分普遍,例如在2002年公布的101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根据清华大学肖星统计),有486家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总金额达1216.57亿元。其中118家公司的关联性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62家占50%以上。47%的关联交易发生在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492家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购买原材料及劳务服务等交易总额达1155.8亿元。
在这些交易中,隐藏着恶意财务危机制造者进行的不平等关联交易。其方式有:(1)关联购销。这是最常见也是交易量最大的一种方式,通过关联购销转移利润和资产。如济南轻骑从上市开始就通过母公司销售产品,被母公司占用大量资金,到2000年底,已经累计达到25.8亿元。(2)巨额担保和抵押。通过上市公司担保和抵押,母公司或大股东从银行贷出大量贷款,所筹资金则通过投资或占用等方式流走,更严重的是这些资金多数并未产生良好的回报,巨额的投资或占用逐渐蒸发掉了。如托普软件的母公司利用上市公司担保,在全国超过10个省的十几个城市的十几家银行获取的贷款超过20亿元,其中大部分贷款实际上已无法收回。而上市公司托普软件为母公司的担保,引发大量诉讼,公司发展难以为继。(3) 担保圈。关联交易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是担保圈,这是制造恶意财务危机的更恶劣手法,对投资者和银行危害极大。担保圈中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或者为大股东及关联公司担保而获得大笔贷款,而贷款则大部分流向大股东或者关联企业,或者通过投资流出,随着担保圈及周围公司业绩下降,形成上市公司被诉承担担保责任和上市公司的大量坏帐,最终导致银行形成巨额坏帐。最典型的“福建担保圈”,包括16家上市公司及100多家相关公司,最后形成几十亿的银行坏帐。还有以“中科系”“兴业房产”相关公司为中心的担保圈等。据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在2001年的统计,当年国内两市场有130家上市公司发布过担保事项公告,总金额高达230多亿元。其中至少有一半公司的担保金额超过其净资产的20%。担保期限也超长,从几个月到三五年,甚至14年。
虚盈虚亏的陷阱。经营效益并不好的公司为达到上市标准,或者出现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为了保持配股的资格,采取多种手段,使财务报表先表现出盈利,等目的达到后,下一年度将上一年度收支体现在本年度的会计账上,或者是以调整会计差错为名重新体现在上年度的会计账务中。南通机床上市前一年度报表显示利润很大,每股收益达到0.55元,上市时股票价格亦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上市的第二年就以重大会计差错调整为由,调整了1455.4万元,使每股实际收益降为0.05元。
上市公司在当年亏损的情况下,为便于粉饰下一年度损益表,为其“改善”盈利水平留足空间,索性在亏损的年度故意夸大亏损金额。最典型的方法是所谓“洗大澡”,即将以后潜在的亏损一次性冲销。黄河科技、双鹿、深中浩、农商社等公司都有过这种行为。
虚盈虚亏的手段很多,有利用合法手段改变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的,如在收入确认、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核算、投资减值准备等方面做文章。一般通过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规则(财务会计规定:重大会计差错在发生的当年度改正),调整以前年度的盈亏,然后在本年度转回。1999~2001年间,402家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其中343家为以前年度高报盈余。还有的利用政策,追溯调整,然后再转回;有的先过度计提,然后转回等。
还有用非法手段即采用错误使用会计原则和改变合并报表范围的手段来进行。如错误使用收入确认原则,望春花与厦门祥业房地产公司共同开发长途空客运站,5年无经营,对方赔偿1221万元(实到帐221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使公司ROE从3.4%提高到6.5%。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是将亏损的全资子公司以各种理由不纳入合并范围,从而掩盖公司的亏损情况,如环保股份天津磁卡以未获会计资料为名未将亏损的全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ST厦华将亏损子公司委托母公司经营而未将其纳入合并报表。
以上不同原因导致财务危机的共同特征是:先出现流动性危机,资金周转不灵,进而不能如期偿还到期债务,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年度亏损,有些公司采用改善经营、重组等不同的手段第二年扭亏,还有些公司持续亏损,被ST直至退市、破产。
财务危机殃及商业银行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使商业银行贷款陷入困境。一些上市公司伪装得很好,贷款处于正常,一旦被媒体披露问题或者被告上法庭,伪装被剥去,资产质量突然变坏,使银行措手不及,贷款难以收回。
由于我国体制上的原因,银行作为债权人话语权有限,上市公司陷入困境多数由政府主导,银行只能被动接受重组。好的结果是调整还款期限,或借新还旧,或增加新投入以保证老贷款;坏的结果往往是被迫削债,债权打折损失惨重,如ST啤酒花削债70%,新疆屯河削债40%。
当上市公司问题积重难返时,重组也难救其命,只能退市,这时银行贷款只能走核销一条路了。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非恶意财务危机和恶意财务危机是有明显区别的。
非恶意财务危机的特点是:有过程,可以观察,有机会采取措施。这类公司的财务危机从出现问题到恶化一般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客户经理如有经验可以及早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
恶意财务危机的特点是:突发性、隐蔽性,难以采取措施,损失巨大。突发性与隐蔽性是紧密相联的。很多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多种手段隐蔽公司经营不佳和违规的实际情况,维持表面的繁荣,一旦意外情况发生,纸终究包不住火,公司的负面情况突然暴露出来,公司立刻陷入困境。银行到这个时候采取措施也是很难收到成效的。ST啤酒花就是在2003年11月4日公司突然宣告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失踪后,公司大量未经披露的对外担保曝光,使银行对公司的贷款突然间由优良变为劣质,商业银行的1.38亿贷款处于极大风险之中。恶意财务危机的制造者就是利用前述所讲的关联交易陷阱、虚盈虚亏陷阱、重组陷阱等多种方式掏空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或母公司,从而损害银行的利益。
恶意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根据债务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债务人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则主要是通过关联交易,将资产和资金向上市公司转移,掏空母公司,进而使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如大连某集团公司与其旗下的上市公司频繁进行关联交易,转移优良国有资产及资金达数亿元,是典型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债务人是上市公司,则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将资产和资金向母公司或大股东转移,侵吞上市公司利益,使债务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轻者上市公司效益下降,重者导致上市公司严重亏损,直至退市,银行贷款血本无归。如北大科技、ST长控等。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包含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近几年情况证明,这类集团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危害更大。包含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又称为“系”,有紧密型和松散型之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有70个系,涉及551家公司,约占两市上市公司的39%(据统计,目前,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约1400家)。国外研究表明,集团性企业较易出现掏空和关联贷款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同样如此,近年出现的德隆、三九等几大集团性公司财务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集团公司多者有上百家,少的也有几十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若干家上市公司由于戴着上市公司的光环,所以向银行贷款比较容易,那些非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担保或集团内公司担保,一般也能得到银行贷款。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多家企业的贷款加起来就十分巨大,往往债权人是多家银行,而且涉及一家银行的多个分支机构,各家银行都不好控制风险。特别是内部企业产权关系比较复杂、控制人有意隐藏关联的众多企业,银行往往不以为是集团内部公司,而分别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如前面提到的三九集团。集团内企业的银行直接负债达112.7亿元,其中排在第1位的中国银行达25.5亿元,建行为6.7亿元(排第7位)。
集团公司的复杂结构为内部的关联交易提供了天然的保护,更为恶意者重复计算收入、成本和费用,从而虚增规模,隐藏利润和造假创造了条件。如深圳科健集团、托普软件。
集团公司客户资金链条长而脆弱,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陷入瘫痪。例如,德隆系旗下有200多个子公司和孙公司,这些公司为了得到银行贷款,违规互相担保,银行贷款达166.95亿元,其中建行为26.4亿元,共涉及商业银行13家一级分行的48家企业,全部为不良贷款。包括其他债务总额达570亿元之巨。他们通过表面毫无关联的公司进行一系列的资金大挪移,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用于德隆系的股票炒作。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发现风险立即采取行动,查封冻结资产、诉讼保全和起诉,资金供应中断,整个系统就陷入瘫痪。中国普尔斯马特系在8年时间里,在全国连续开放了46家连锁店,银行负债20多亿元,在2004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因资金链条断裂,所有店全部倒闭。
集团公司客户的股权结构纵横交错,极其复杂,实际控制人不易被发现。例如湖南的鸿仪系,几个自然人鄢彩宏、侯军等通过纵横交错的股权结构控制了几十家企业,其层面多达7至8层,在最末端的公司难以查到实际的控制人是谁,可这几个人却通过小比例的股权控制着众多的企业。该系约有40家企业,银行借款达27亿,建行贷款余额为3.2亿,大部分已成为不良贷款。
集团型公司由于有以上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诱使很多银行投放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惨重。例如,德隆系在商业银行贷款中,仅新疆屯河重组的削债比例为40%,利息全免,建行损失很大。普尔斯马特集团在商业银行贷款5.16亿元,预计损失80%,三九集团预计损失40%,约2.5 亿元。
银行如何构建危机防火墙
作为银行,目前阶段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建立科学严密的上市公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上市公司由于处于资本市场最活跃的第一线,既有条件赢得发展先机,做大做强成为优质客户,又有可能利用上市条件弄虚作假制造财务危机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这类客户要特别给予关注,既不能不加区分地把所有上市公司当成最好的客户,忽视信用状况,轻易放贷,又不能视之为老虎拒之千里之外。要解决上市公司良莠不分的问题,首先必须在公司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的特点建立更加科学严密的上市公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之更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信用等级,这样银行的放贷才有科学依据。其次,要特别关注含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性客户,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工作,合理确定银行对集团客户能够承受的风险总额。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如前分析,制造上市公司恶意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是关联交易。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客户的关联交易必须要更加严格的监督。要特别强调贷后的精细化管理,要选派有财务分析专长、有责任心的客户经理做好财务分析,时时关注、分析企业各项财务报表,从各项指标中发现问题。另外还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要加快开发企业级客户的信息系统,使我们对上市公司,特别对含有上市公司的集团客户信息动态掌握,控制风险。
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处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及其所在的集团客户的风险要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公司客户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客户,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区域、跨行业、产权关系和组织机构复杂、关联交易频繁的大型集团企业,要全行上下配合行动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信息渠道畅通的体系,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加大金融同业共同维权的力度。一般上市公司涉及的金融债权人不仅仅是一家,由一家银行单独保全资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各行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各银行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一齐掌握担保、抵押、关联企业等信息)的基础上,共同监督上市公司的资金运行和关联交易,建立共同维权的处理机制。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