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村见闻
本报记者 李 忱 徐元锋
5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这里,柏油路平坦,路边溪流潺潺、路灯侧立,民居飞檐红瓦白墙,漫山盛开梨花。
夜宿农家,坐在热炕头与老乡唠家常;白天上山,走村民修的盘山路观果树;在村里转悠,看秸秆气站、幼儿园、小学校、蓄水塘……一幅幅景象、一个个故事解开了我们的疑惑: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王家堡,怎么就成了接文镇的首富,人均收入过万元?
逼上“梁山”
地处辽宁海城、岫岩、辽阳三地交界的王家堡,地少山多。
当年村民在600亩薄田里怎么折腾还是穷。看种粮不行,村里决定办企业。上世纪70年代末,王家堡一口气办了5家企业,由于不会经营,都“黄”了,钱没赚到,反而赔进去20多万!村支书王丙铎想要撂挑子,找到时任海城县委常务副书记赵长新。赵书记说:“你那儿不适合办厂,还是往山上使劲吧。”
从海城回来,王丙铎开始琢磨开发荒山的思路。起初一听要栽苹果树,村民们谁也不干,“再整赔了谁包着?”王丙铎就发动党员干部,一人带一沟,家家建果园。经过几年苦干,在15000亩荒山上栽上了果树。
1982年,海城要建“农业现代化村示范基地”,王丙铎又找到了赵书记,本意是想借着这事要点儿钱。赵书记却给了他一个项目:由沈阳农业大学的7位老师帮助村里规划、指导果树种植。从此,农大老师和全村人的智慧与汗水,全都倾注在村里2万多亩山地上。如今,王家堡有南果梨园12000亩,柞蚕场3500亩,林地5000亩。2005年,全村林果蚕总收入2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350元。
持证承包
王家堡有个“土政策”:凡是没有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的,集体的果树一棵也甭想包。
村里从1983年开始办技术员学习班。农大老师刚开课时,许多人不愿学,老师便想挪个地儿。无奈,王丙铎提出了持证承包,而且要通过考试颁证。
1985年春天,王家堡村第一次农民技术员考试在村小学举行。考试那天一下子来了300多号人。等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不到90人领了“农民技术员”证(《辽宁省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俗称“绿色证书”),也获得了山上果树承包权。
为了让村民看到学习效果,村里找了两位村民做对比试验:张铁男运用学来的“幼旺树早期丰产技术”管理苹果树,赵树深则照土法办。秋收时,村里开现场会,赵家一棵树最多结30来斤,而张家最多的一棵结了195斤。一年下来,张铁男多挣7000多元!村民们这下急了,冬闲时节再开培训班时,大伙每天都早早来到村支部,通往教室的楼梯上都挤得噔噔的。
学科技之风从此形成。王家堡还由此成了全国农民“绿色证书”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农民科普教育基地”。如今,全村共有598人获得“绿色证书”,11人晋升为农民农艺师职称。
农民“走穴”
王家堡的名气越来越大。张铁男果树经营得好,邻近的市县村常找他讲课。他透露,除供吃供住包路费,两个月就赚了7000元讲课费。
村民周洪利第一批获得“绿色证书”,如今已是外地两处果园的“技术顾问”。毛祁镇单家山庄的7000棵南果梨一直不挂果,被当作“公树”,周洪利看出了门道,就手把手教果农修剪、授粉、管理土肥水,去年山庄产了5万斤南果梨。而有些问题,打一个电话,周洪利就能解决。
张铁男说:“现如今,王家堡村在外面搞技术服务的农民,少说也有七八十个。”
利用家里仓储恒温库,村民们在农闲时节还做起了经纪人。记者夜宿村民王荣东家,见识了他家的恒温仓库:100多立方米的库,可以贮存4万多斤水果。王荣东说:“南果梨一般9月份下果,时价七毛多。如果贮藏起来延期出售,一斤能多卖一块多钱,一个库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村规民约
村民蔡志金在柏油路面上打场,被罚200元,尽管他妹妹是王家堡村党委副书记。
村委会副主任曲素清说,一次村民家孩子过满月,自己去吃酒席,被停职7天,工资也打了水漂。
这些“规矩”,王家堡的《村规民约》说得很明白。10多年前,村里就制订了《村规民约》,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修订一次。现在的《村规民约》是2001年修订的,共有9大项近70条,涉及精神文明、环境规划、公共设施、社会治安、思想道德、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记者问王荣东,处罚蛮严的,大伙理解吗?王荣东乐了,“这有啥好说的,都是村民代表大会定的,同意了就不能赖账!”
村里每年要开三次会,决策大事,由村民代表举手表决。
王家堡对村务公开也有一个多年不变的规定,王丙铎说,每年由几个村民代表和村干部查村财务账,清查结果给每家发一张通知单,给村民组送一张详细的收支大表。
说到村民素质,记者注意到,村里庭院晚上不上锁,房门也都镶着透明玻璃。记者夜宿赵鹏山家,问:“这安全吗?”他说:“从没出过事。”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