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保险与外资第二轮对抗的起点是,双方市场份额为93.1%与6.9%
    优势尽显
    这可以称为中资保险公司的一场大捷。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中资保险所面对的是一个全开放的市场。
    在香港上市的四家中资保险公司2005年业绩令市场刮目相看。在寿险方面,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分别占全国寿险保费收入的44.07%和16.1%,仅这两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就占到了全国的六成。而开业时间较短的太平人寿去年实现保费收入73.51亿元,较前一年上涨12.3%。最新数据则显示,太平人寿一季度保费收入30亿元,同比大涨150%。
    财产险公司同样表现不俗。其中,中国人保一枝独秀,保费收入占全国份额的51.5% ;平安财产险占的份额为9.9%。如果所有中资保险公司加在一起,市场份额更加惊人:截至2005年底,59家中资保险公司占有93.1%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40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6.9%。显然,在蒸蒸日上的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遭遇到了顽强抵抗。
    如果从净利润指标来看,中资保险同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人寿去年实现净利润93亿元,同比增长了30%;平安保险净利润达到42亿元,增长了35%;中国人保净利润则大涨8倍,达11.2亿元。由于子公司太平人寿及太平保险两家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中保国际则亏损4.3亿。
    2005年是我国保险行业对外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在行政力量保护伞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中资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记者了解到,不甘示弱的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在磨刀霍霍,酝酿第二轮反击,而中资保险公司也正在主动转型。竞争其实刚刚开始,硝烟将再起江湖。
    外资谋变
    苦心经营二十多年只拥有6.9%的市场份额,这的确令外资保险公司比较尴尬。实际上,如果扣除有争议的中意人寿200亿元股东团险大单,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只有区区2.86%。
    据悉,面对陷入中国市场的困境,外资保险公司开始全面思变。从去年下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就加快了扩张步伐。
    5月15日,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获得批复,获准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开展业务并同时获得了觊觎已久的开展团险的资格。自1992年获准在上海经营保险业务至今,友邦保险的业务仅仅覆盖上海、北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及江门,以及江苏省的苏州;扩张步伐一直落后其他的外资保险公司。“新的全省范围业务拓展的牌照,将大大丰富AIG成员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层次。”AIG资深副董事长谢仕荣说。
    除了友邦,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中宏人寿、德国安联大众等一大批外资公司都在快速进行着圈地运动,网点布局成为外资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中英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张文伟表示,“中英人寿在中国市场上,才完成第一个三年规划,”未来的格局是总部定位在北京,东有福建、南有广东、西有四川、北有北京,东南西北四面扩张。同样是为了快速发展,中意人寿也将总部迁到北京,2005年由于获得了大股东200亿元的大保单,该公司一举夺得了外资保险的魁首。
    中山大学保险系的一位教授认为,外资保险公司主力盘踞在东部城市,在全国网点布局上无法和中资保险公司竞争。中资保险公司有强大的网点密集优势,外资保险的扩张很难改变大局。
    更换将帅是外资保险公司采取的另一个策略。2006年年初瑞泰人寿总裁兼CEO曾冬漉黯然离职,离职的原因很简单,国内股市的徘徊低迷,让主打投连险的瑞泰人寿倍感失意。截至2005年底的两年间,该公司保费收入仅6302万元。此后金盛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合资保险公司也纷纷传出了换帅的消息。
    外资阳谋
    平安保险的相关人士则表示,“千万不能小看外资保险这6.9%的份额。”他告诉记者,外资保险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般不急于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中资保险公司往往存在保险品种严重失衡的问题,如财险公司存在的车险一险独大问题,但外资保险的险种结构就比较均衡。”
    据记者了解,在杀入国内市场后,外资保险公司更多的将重点瞄准了中资保险公司薄弱的环节。例如,在责任险、工程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就取得了绝对优势。此外,外资保险也十分重视业务财务管理。在业务管理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承保、理赔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承保、理赔的业务流程。
    由于外资保险在险种创新上的持续努力,部分外资保险的经营效益较好。例如,香港一家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但利润超过了3000万元。
    中资转型
    面对刚刚起步的第二轮竞争,中资保险也在主动寻求多方位转型。
    中保国际董事长冯晓增透露,中保集团目前正在加强研发,涉及新险种,同时想扩展新的分销渠道。同时,该公司非常重视资产管理业务,该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其透露,目前,太平国际的资产管理业务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上正在筹备中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一起,近年其资产管理业务将达到300亿,“总体来说,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会快速扩大。”
    平安保险的年报数据显示,除了个人寿险业务上涨15%外,银行保险和团险业务继续收缩,保费收入分别降低了11.7%和15.6%,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17.2%下降到2005年的16.1%。但是,平安的产险业务加速强壮起来,全国市场占有率上涨0.4个百分点,增至9.9%。“平安在卖更赚钱的险种。”平安保险的人士说。在2005年报中,平安保险也表示,平安集团对团险、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部分业务采取了主动转型举措, 虽然业务规模略有收缩, 但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业务品质明显提升。
    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这两个巨头也已开始调整业务结构,其中,人保不断促进非车险业务发展,已经开始改变车险独大的不合理局面。
    在上市的保险公司忙着调整业务结构的时候,国内其他保险巨头正在积极的筹划上市,谋求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近日从国内保险巨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出消息,该公司在海外整体上市的目标没有改变,最快于今年11月登陆香港H股,初步计划募集资金80亿港元。
    该公司董事长王国良表示,“集团公司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整体上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对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样在紧锣密鼓筹备上市的还有中国再保险集团,该公司正筹备分拆旗下中国财产再保险,希望于2007年赴港上市。
    对国有保险公司的改制,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指出,这意味着以现代股份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将成为我国保险企业的主要形式。“保险公司正在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随着保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条款废率改革的深入,保险企业将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业务,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日趋明显。”
    上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上市的确让保险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在会见中国人寿总经理杨超时评价说,“中国人寿的收入大、市场份额大、市值大,成绩不得了。”中国人寿自从上市以后就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追捧,股价上市后上涨了两倍,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也走出了飙升的行情。
    2006年是保险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二年,外资保险仍然会源源不断的涌入,在与狼共舞中,中资保险公司不断的强筋健骨,整个保险行业也在竞争中健康地不断发展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