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随着《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简称《通知》)的颁布,汽车行业成为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经过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讨论的《关于加快汽车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近期有望由发改委正式发布。
事实上,去年年底以来,不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还是今年的两会均明确无误地发出了国家“要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信号,以期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性矛盾。就汽车行业而言,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越来越突出,今年能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至关重要。有数据显示:目前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达0.8%左右,“十一五”期间预计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5%。
然而,汽车产能过剩导致的不良后果不断凸显。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最新的报告中指出,2005年中国汽车业年股本投资回报率下降11.3%,汽车业年利润下降53.1%。另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汽车整车利润同比下降38.4%,销售利润率急剧下降到4%,已低于整个制造业4.46%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上数字反映的只是产能过剩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含的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太合理、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等,造成汽车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
近年来,汽车行业是投资的重点。然而,在投资上,人们追求见效快、风险低的外延性投资,忽视内在的、见效慢的内涵性投资。地方政府亲外资、重整车的投资故事时时可见。一味追求投资效应、企业赢利、税收增加、地方就业增加的必然结果是,形成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成为必然趋势。
对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争执之声不绝于耳。焦点在于汽车是竞争性行业,其调整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自动解决,最终形成规模经济。但是,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制约结构性调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和GDP的政绩符号,已无法单纯靠市场进行优胜劣汰。”一位曾参加过《通知》讨论的专家说。
“汽车产业与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因此,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会导致若干行业的产能过剩,最终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如果政府不进行调控,市场消化的时间将会延长,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会加大。”去年年底,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发改委主任马凯说出了他的忧虑:“从目前趋势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抓紧解决,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
对此,发改委已着手对症下药,以期消除汽车产业中的不健康因素。
去年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分别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前者主要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后者则是鼓励、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的分类原则和配套政策措施。
3月份,国务院发布的《通知》,不仅阐述了产能过剩行业为什么要调整,而且列出了八大调整措施。其中,特别对汽车行业的准入增设了产能利用率、自主创新等门槛。同月,有关部门对已接近尾声的《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进行了再次修改。据悉,在2月《纲要》讨论稿的基础上,增添了产业组织结构的量化指标,并细化了技术结构的内涵。
“上述政策措施体现了调整的目标、方向、原则。至于如何将结构调整尽快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层面才是关键,这也正是发改委要出台《汽车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的本意。”这位专家说。
3月底,发改委召集全国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在杭州开了个会,专门就《汽车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进行讨论和倾听意见。记者了解到,《若干意见》不仅有具体的抓手,而且还有确保结构调整进行的相应配套办法。
汽车产业新政已拉开了国内汽车业整合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将在这场为生存而博弈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陈静仪)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