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令:各地必须区别对待,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此前的4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牵头,再次对产能过剩宣战,下发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的整治文件;
4月27日,央行宣布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并于同天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银行把握信贷投放进度,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
同月,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建设部五部委牵头,叫停“大捆贷款”,并叫停银政授信合作协议;
5月2日至6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率部于“黄金周”期间,急下江南调研,对信贷集中度风险高度关注,并提出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鼓励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
“黄金周”收假,国家统计局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全国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的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工作而已。 进入5月以来,随着4月份经济数据的出炉,更多的核心经济部委都开始了低调而密集的奔波和调研。他们要从信贷、投资、进出口、土地等等主题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市场主体和现象中,找到中国经济现状的所有疑问和解答。
再度调控?
让人意外的发烫的数字:截至4月份,信贷投放规模达到1.57万亿。
“即使考虑到去年末的部分贷款于今年初推迟释放的原因,这个数字也远远超出了监管层的预期。”人民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引起了各方的高度警惕。
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在前两年的高位基础上快速增长。前四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
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增长同样惊人。在房价上涨从长三角往珠三角、乃至京津冀蔓延的过程中,部分大城市的房价再次达到历史峰值。
银监会人士透露,针对信贷高速增长的状况,银监会已经给出风险提示。特别是信贷集中度突出问题,成为银监会的关注重点之一。
今年一季度,银监会对17家中资大银行的统计表明,不到总客户数量1%的亿元以上的大客户,其贷款余额却高达全部贷款余额的49.5%。
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分析,由于近两年实施宏观调控,信贷扩张受到抑制,行内也提高了审贷指标,所以对于部分不符合贷款要求的小客户进行了清退,而这个过程导致部分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问题更加突出,风险越发集中。
“改善贷款结构,增加新盈利增长点,降低信用集中风险”,成为银监会开出的药方之一。扭转资金流向集中于部分过剩产业及资本市场集中的方向,真正落实“有保有压”,疏导部分资金向急需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流动,扶持这个最带动中国就业的群体的发展,成为银监会落实工作的基点。
在此基础上,刘明康提出了包括风险定价、独立核算、贷款审批、违约信息通报等在内的六项机制。截至今年3月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7415亿元,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5.79%。信贷客户结构集中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除了信贷资金向大企业集中的风险之外,房地产信贷也成为信贷集中度较高的另一种表现。上海银监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房地产信贷已占在沪中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由于激烈竞争,不少商业银行今年以来对信贷标准出现放松迹象。
对此,5月18日,上海银监局向辖内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要求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创新与竞争秩序,防止少数借款人利用银行贷款资金进行投机套利或挪用贷款从事不当经营活动。
面对复杂的微观主体和纷繁的局部矛盾,各个部委或多或少都开始试图从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实施调控。
但各个部委调控的首要难题在于,截至目前,国务院还未就整体经济运行形势给出如2004年般清晰的定性:中国经济重新过热了吗?
重新过热?
中国经济的这个五月,好像2004年那轮宏观调控之前的重演。
学界又开始中国经济现状与走势的激烈争论:以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为代表的“过热”论者们认为,信贷激增、全国性房地产失控、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稳健增长等,表明中国经济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引擎的全速推进下,增长势头已恢复到2004年宏观调控前的水平,“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
但陈东琪本人与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不能仅看数字就给出“过热”的结论,而更应该看到高增长背后的合理成分。国家统计局也有官员表示,“目前是中国经济难得的最好的时期”。
陈东琪认为,与2004年的过热相比,本次宏观经济形势与2004年存在明显不同,产能过剩、低通货膨胀、流动性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贸易顺差等都已大不相同。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依然运行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内,没有偏离“平稳较快”的轨道,虽然部分行业出现“二次局部过热迹象”,但总供给和总需求依然平衡,更多的问题表现为结构性矛盾。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正步入“二次调控”的区间。本次调控的短期目标是控制投资加速度、挤出泡沫、防止总量失衡,而长期目标则是适度调控,防止过度紧缩导致的2008年之后的经济萧条。由此,紧缩的重点应该落在投资、过剩行业和房地产市场。
看来,仅凭当前数据,还无法统一各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而中国经济在今年前四个月的再次高飞和失衡,将考验决策层在这个五月的判断力和行动力。也许,五月之后就会有答案。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