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细化沪杭磁浮铁路合作
第四届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举行,中德双方签署19份双边合作文件
综合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22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四届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 会议期间,双方针对两国高技术及重要产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亲临论坛,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加强经贸合作发表了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在致辞中提出,随着双方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的合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适应两国合作新形势的要求,从下届开始,将论坛更名为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中德有关政府机构、企业界、科技界6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沪杭磁浮铁路项目操作模式达成一致
中国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祥明,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经过友好磋商,该中心已与德国相关公司,就兴建上海至杭州磁浮铁路在项目操作模式、总体责任划分、技术转移、机电设备分交等方面达成一致。
吴祥明说,根据双方协议,德国西门子公司将向其在中国的三家合资企业,转移牵引供电和运行控制系统的制造技术,由合资企业为磁浮沪杭项目供货,并由西门子公司提供担保。
蒂森·克虏伯公司也将以技术许可方式转移车体、道岔、长定子技术,由中方组织生产;悬浮导向系统以部件方式供货;中方负责车辆总装。
吴祥明说,目前,沪杭磁浮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子系统技术规格书均已完成,克虏伯公司的技术许可和悬浮导向部件供货的技术规格书也已谈妥。
沪杭磁浮铁路全长约200公里,设计最高正常运行速度每小时450公里,由中国政府于今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计划2010年建成。
论坛议定交通能源等7个领域合作
本届论坛期间,中德参会代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双方议定要进一步加强电子通信、医疗与生物、交通、能源、环保与循环经济、汽车、化工材料等7个领域的合作。在电子通信领域,将重点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WAPI标准等的共同研发。在医疗与生物领域,进一步挖掘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潜能。在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上海至杭州磁悬浮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以及高速铁路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能源领域,开展贵州生物柴油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煤矿瓦斯利用、煤矿安全、太阳能发电等方面的技术转让。在环保领域,共同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合作开发废物处理技术和再利用技术。
在汽车领域,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柴油汽车、汽车电子等。在化工材料领域,双方将在南京扬子石化—巴斯夫一期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二期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昨日,中德双方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文件,主要包括:中国铁道部和德国铁路股份公司,为促进欧亚铁路货运运输合作和构建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快速运输运营系统谅解备忘录、中国铁道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关于六轴客货电力机车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其他涉及技术、财政、通信、能源、文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侧记
中德总理练柔力球
温家宝与默克尔在京城公园与市民一起晨练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昨日,北京,雨后初霁的清晨,身着白色便装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并肩走入了天安门广场东侧的菖蒲河公园,与晨练中的中国百姓拉起了家常。
默克尔向中国老人发出邀请
“你的身体看上去真好,每天都来这儿锻炼吗?你有60岁了吧?生活得好吗?”默克尔拉住了正在练太极拳的退休医师李建美的手,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我都74啦,身体好是因为天天早上来这里打太极拳。”李建美回答。
“祝你的全家都生活幸福。有机会你一定来德国看看,德国人民十分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默克尔向这位老大姐发出了盛情邀请。
如果说默克尔对太极拳还曾耳闻目睹,太极柔力球对于这位女总理来说,则完全是新鲜玩意儿。默克尔尝试着这种类似于将网球控制在球拍上展转腾挪的运动,似乎不太得要领。
“我来给你示范一下。”温总理说着,接过了默克尔手中的球拍。几个漂亮的挥击、展转,小球就像粘在球拍上纹丝不动,温总理的娴熟球艺引出了晨练人群的阵阵叫好声。
“你是不是也经常锻炼?”默克尔满眼好奇。温总理面带微笑,颔首称是。
温家宝称会半夜起来看世界杯
“我也是球迷!”温家宝昨天上午和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两国总理共同会见记者,在回答有关提问时,温家宝作了上述表示。温家宝说,中国有很大的球迷队伍,他们会十分关注这场世界杯,肯定有很多人半夜起来看球赛,我也会是其中一个。
◇中德备忘录◇
●1972年10月11日,中德建交。
●1990年9月,中德两国外长在联大恢复会晤。
●1993年11月,德国总理科尔第三次访华。
●1994年,乔石委员长和李鹏总理先后访德。
●1995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德国,11月科尔访华。
●1997年6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德国。
●1999年11月,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
●2000年6月底,朱镕基总理正式访德。
●2002、2003、2004年,施罗德总理每年访华一次。
■专家声音
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分析默克尔访华意义
默克尔对华政策已经度过适应期
本报讯(记者司徒北辰实习生储信艳)“我认为默克尔的首次访华是非常成功的,中德关系已经越过了默克尔执政初期的适应期,开始进入正常发展轨道。”昨日晚上,参加完德国大使馆的招待会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孙恪勤如此表示。
跟许多北京的知名学者一样,孙恪勤研究员很早就接到了德国大使馆的邀请,参加默克尔出席的访华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还有中德两国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代表。
“默克尔在演讲中表示,她感觉中国发展非常快,认为上海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孙恪勤说,他听到默克尔讲话时的语调非常轻快,可以感觉出她很满意。
孙恪勤指出,默克尔的外交重点是欧美俄,这次访问只安排了中国,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德国亚洲外交版图上的重要地位。默克尔在选举时曾经攻击施罗德政府对华武器禁运政策,以及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的态度,上台后也曾经批评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许多人都有所担心。从这次访问可以看出,默克尔体会到中国的崛起对于德国和世界的意义,促使她进一步思考怎样调整对华关系。
5月22日正好是默克尔上台执政半周年,孙恪勤指出,默克尔表示德国新政府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保持和发展前几届德国政府奉行的积极的对华政策,这意味着她的对华政策已经走出上台初期的适应期,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但不要认为可以通过一次访问就能完全解决两国间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德国关心的知识产权问题,还需要继续磋商。”孙恪勤在积极评价默克尔访华成果的同时也这样指出。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