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众多境外企业的青睐和订单,但现在,这样的优势正在迅速消失。
劳动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一份报告说,在加拿大,工人的工资是13.59美元一天,美国是15.13美元,在瑞士是24.12美元。 在亚洲,这样高昂的工资是不可想像的。低价竞争和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使得纺织业在发展中国家高速增长。正因为此,在亚洲,以中国和印度为典型,拥有着最大的纺织经济和数量极为庞大的纺织工人。
然而,伴随着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装业及相关的纺织、印染产业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消失。
日前,以“全球制造与自主创新”为主题的2006中国纺织印染技术论坛上,业界专家和有识之士显得忧心忡忡。
自主创新意识远未觉醒
作为中国印染专业的惟一一名院士,周翔教授说,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球,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排名28位;但在占世界GDP90%以上的全球40余个国家中,我国的排名仅为24位。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这样的排名和我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是不相称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也表示,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中国目前的印染面料主要以中低档和中等偏下产品为主,与国外生产的高档面料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举例说,去年,中国的六大类印染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为0.8美元/米,而我国从日韩进口的印花布的单价是我们出口价格的1.6到2.5倍。
“全球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的大部分的价值和部分的成本,是外国品牌公司产生的。中国服装出口到欧洲,出厂价十欧元,在欧洲的商场卖到50几个欧元。我国服装行业从棉花生产、纺纱、织布、印染到最终做成服装,所有环节仅占全球产业链价值的17.5%,零售环节占到50%。”许坤元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纺织行业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低端,效益是最低的。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核心
“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突出的特点是:千方百计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而事实上,中小企业是美国自主创新的绝对主体。”周翔院士说,2006财政年度,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据测算,私人企业的研发预算可达2000亿美元。
在日本,大中型企业将自主创新能力看成生命线。企业拥有庞大的科研人员,也注意利用社会人才,为开发新产品服务。在这个国家,企业科研人员占全日本科研人员总数的70%。
在芬兰,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仍然是企业。在这个拥有诺基亚等知名品牌的国度,十分强调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与高校、研究机构有合作项目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0%。目前,这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占到GDP的3.5%,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其中政府的投入占到30%左右,企业占70%。
周翔说,提高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印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时不我待。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先后有数十个产品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省级重点新产品,其研发的“901特效去油灵”十余年来在印染助剂行业一直独步天下,并获得大量国内和国际级发明奖项。研发的“特软阻燃涂层胶”,其遮光性达到军用级别,成功地帮助客户接到了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800万米的大订单。
许坤元说,要保住纺织大国的地位,并不断向纺织强国进军,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