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有关媒体报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提到,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大学生究竟应该是精英还是普通劳动者?今日沸点通过在MSN上设立的nbd163@163.com沸点俱乐部进行了讨论。
大众评判台
赵文斌:还是需要精英意识
面对当前的教育与现实脱轨和就业压力,大学生还是需要有精英意识。中国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只有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达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目前大学生过剩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经济机构正处于转型期,在部分专业过剩的同时,部分专业人才却不足。
周海滨: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
在大学生中,有的是精英,但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这不仅是中国大学生的现状,国际上也是如此。在教育大众化的现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勿庸置疑,也没有必要为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去否认,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励俊:市场说了算
对于就业,我们有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大学生是属于人才市场的,知道这就够了。从就业选择的角度,不是观念问题,很残酷,就是市场说了算。要不要读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毕业为什么没高薪,大家应该用市场眼光来看待,不要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我估计,在未来10年,扩招使得大学生比民工数量还多,一张大学文凭等于废纸,定位只能由市场说了算。
王青松:大学生只是个概念
我觉得大学生也要分三六九等,个人的素质不一样,适应大学生活不一定能适应这个社会。我认为大学生只是一个概念,上大学只对一部分人有着学知识的作用,多数人是一种性格的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对未来道路的一个铺垫。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都是从头再来,很多的知识都用不上。
黄浒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
先当普通劳动者,再通过实践的锻炼逐步成长为精英,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精英是在人生奋斗中经过千万次艰难困苦的磨砺中锻炼出来的;精英是从大浪淘沙中被挑选出来的金子。是否精英得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
严海渊:不能好高骛远
我觉得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大学生要摆正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只是去做一些扛包之类的体力活,也是不现实的。但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去找工作,甘心做啃老族,这个绝对是不提倡的。不过,盲目的扩招导致所谓的大学生数量剧增,引发一部分人的心态不平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同时妥善安排好就业问题。
姜淼:精英要看发挥多少
大学生学习多年,首先个人的素质、学位比较高,同样,个人的眼光也比较高。这样自然就有了一种高傲的态度。但大学生们也应该知道,文凭只能代表自己之前的表现与学习能力,并不能代表自己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是否是精英不是看吸收了多少,而是要看发挥多少!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