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Fund)的崛起是资本市场的新趋势之一,亚洲新兴市场已经日益成为这些基金关注的目标。继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网络并购”热潮后,由于私募股权基金在并购运作上总体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加之前一轮募集的基金额度基本结束,海外基金开始发起新一轮的募集高潮。 在2005年成立的海外私募基金中,有近20只针对亚太地区的基金成立,每只规模都超过10亿美元,而美国国际集团的AIGASIAOPPORTUNITY
FUND、摩根大通“亚洲机会”等国际私募基金都已经在2005年完成了他们的第二期募集。伴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较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该轮募集高潮的资金投资目标的主要指向之一就是中国。
从当前的金融市场运作看,私募股权基金并不局限于指资金的募集来源“私募”,而是更多的指对基金主要是对未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这些海外基金的资金来源灵活而多样,大多呈现“公众化”特征。从募集资金的对象来看,一方面,主要是全球各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或养老金,如韩国国家养老基金(South
Korea’sNationalPension
Fund)计划到2010年之前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6.57万亿韩元(65.5亿美元),并已经同汉鼎亚太(H&QAP)达成协议投资2亿美元,期望以此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增加回报;另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有些海外基金的募集还会占用投行的自有资金来源,或受到政府机构的扶助和支持。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看,海外基金的投资管理者大多具备相对较强的研究能力、资产管理经验,使得其在投资过程中能发挥专业投资优势,并能为投资者带来相对较高的回报率。这样海外基金相对较为容易筹集规模较大的资金池。
在欧美市场上,海外基金还可以通过发债、银行融资来放大资金规模。由于资本市场的支撑,海外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或者间接融资的筹资成本较低。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海外基金的募集和投资都有政府在其背后支持和推动。例如政府为企业的融资提供配套性服务,或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支持性投资;营造良好成熟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
比如新加坡,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中国台湾地区规定,公司投资于风险投资事业者,其投资收益的80%,免计入当年度营利事业所得税。美国在税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
海外基金比较青睐的“杠杆收购”方式,使他们不需要使用全部的自有资金即可完成并购。例如设立离岸收购公司或离岸控股公司,通过“过桥公司”或战略投资者完成资金注入,然后买进资产充实业务,最后收购境内企业的全部股权。
这样基金不需要全部使用自有资金,通过贷款或者债券的方式,就可以撬动更大规模的收购,资金收益率显然会提高。
如此“公众化”的股权结构使得海外基金并购的决策过程更加有效率,同时也对其资本运用的灵活性和透明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全球海外基金日益重视“亚太战略”,而所谓“亚太战略”的主要目标国此次则是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和中国,如GreshamPrivateEquity已完成对澳大利亚纸尿裤生产商AustraliaPacificPaper
Products(APPP)的收购,出售方是CHAMP和公司管理层,售价为7500万澳元(5750万美元);HendersonPrivate
Capital对新加坡亚洲宾馆宽带和娱乐运营商MagiNet投资6000万美元并已经实现了快速退出,日本M.P. Tchnologies成为MagiNet
65%股权的“接盘者”,从而使Henderson投资仅5个月就获得了2倍的回报;渣打银行旗下的StandardChartered
PrivateEquity(SCPE)率领它的MerlionIndiaFund和IL&FS的印度杠杆基金(LeverageIndiaFund)对印度一家私营造船公司AgarwalBusinessGroup
ShipyardLimited(ABG)进行了3200万美元的投资。
中国拥有巨大而又稳定的市场消费潜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成为国际私募基金理想的栖息之地。据统计,2004年,有46家获得私人股本注资的中国企业实现了套现,累计回报为10.5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国际私募基金在中国规模竟达到300亿美元左右,累计回报高达18.62亿美元,回报率超过200%的套现项目有20个,其中不乏凯雷、华平、黑石、新桥以及磐石等国际大型私募基金公司。
但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低,因此海外基金在中国并购的地区战略上,没有明显的地区倾向性。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密集程度高,所以数量和规模上要强于中西部地区。
总起来看,相对地区的选择,海外基金更重视行业和企业的选择。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