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经济日报共同主办,经济日报社独家承办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于2006年5月2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实现了多方观点相互交融,理论上取得丰富成果。搜狐财经作为本次论坛的网络协办单位,对本次论坛进行报道,以下是现场报道内容:
冯正霖(交通部副部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我想就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交通建设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潮流,也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一些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已成为各区域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市场在区域资源流动中更好的发挥配置导向和调控作用。有利于加强沟通西部良性互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样,更便利,更完善的服务,有助于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迅猛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我国方兴未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城市群的兴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然。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延伸,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理念,促进区域协调融合,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交通建设的发展,对于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度。这突出表现在: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交通建设客观上起着打破行政壁垒、突破行政区化界限、推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经济一体化和各地区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上讲,交通建设对于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与促进是有目共睹的。交通建设带来的城市集聚效应、市场集聚功能还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交通建设时,与项目有关的地区都会积极地推出“大调整、大发展”的新思路。国内外事实也一再表明,加快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二、交通建设成就有利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既为公路、水陆交通发展带来了巨大需求,也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十五期间,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交通的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到“十五”期末全国公路网的总里程达到19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万1千公里。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干支相接,连接城乡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99.8%的乡镇和94.5%的村通公路。有十个省已经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三个省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4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60万标箱。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3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运输能力的增强、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更加完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反映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运运输供求关系的紧张状况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交通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发挥着积极、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是支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合作条件表明,交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合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效一体化的交通运输能力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的畅通,也促进了大中城市之间,以及资源产地、加工中心以及区域间、国际间的交通联系,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力,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沿海港口和陆路口岸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为国际间的交通提供了更加通畅、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对于区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几个大中地区与区域一体化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具有综合优势的经济区也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的问题。这种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空港程度和形成快速运输系统为目标,形成多种运输相互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区域间的大交通体系是强化区域经济整合的关键所在。
三、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在新形势下,要加快区域发展,就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各种资源、扩大腹地范围、加快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为支持区域经济合作,指导和协调未来区域公路、水陆交通建设,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部本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效率和合理布局联合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目前交通部已和各相关省、市合作编制完成并印发了西部大开发、长三角、振兴东北、泛珠三角、中部崛起及环渤海地区公路、水陆建设的发展纲要。同时,为了支持海峡经济区和提升我国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交通部还完成了《海峡西岸公路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路、港口、场站等公路运输形成统一的网络,这是交通一体化的前提。二是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政策要实现对接、形成区域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必须通过整合交通资源、实现各地区、各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单一运输方式在硬件、软件、时间、空间上的衔接,以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和整体优势。交通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对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运力结构、运输组织等解决按照投资效益最佳、效益功能完善,有效实现人便于行、货物畅通的需求统一建设,使区域内交通运输的方式达到最好。
因此交通行业需要主动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公路、水陆之间以及与铁路民航、与其他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尽快建立起经济、可靠、便捷、高效的一体化运输社会,建立互通、互联、共享的交通网络。建立公平、开放、统一的交通运输市场、建立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做好有效的交通运输服务。
在推进交通一体化过程中,我们坚持的基本思路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规划联动、市场联动、政策联动的方法。重点是在实施区域内,交通联网措施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交通市场的政策对接,逐步实现统一规范的区域运输市场,从而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
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公路、水陆交通协调发展。加快指导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各区域交通建设规划。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将建设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使全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用高速公路实现有效连接。特别是要扩大港口和重大经济发展区和货物集散地的连通。完善沿海、沿江港口的布局,重点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三角、珠三角的高等级航道,充分发挥水运的作用。完善和优化运输网络,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全面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加快实施乡村道路的通畅。重点加强行政区域间的断头路建设。有效整合利用区域沿海资源,全面提高港口的综合通货能力,建设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港区。
加强内河重要航道和主要开放港口的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公路、水陆交通发展格局。至十一五末,全国交通网络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县乡公路里程达到180万公里,基本形成全国所有的乡镇通水泥路。
第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强化交通管理一体化。要制订统一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鼓励引导和扶持政策,统一服务执法的标准和规范,促进统一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的形成,统一标准搭建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运输、运营、管理、组织、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大力促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港口收费和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信誉度和安全性,为建立全国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和管理体系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对区域交通等部门建立交通发展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公路、水陆交通发展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和管理,市场监管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协调,并保障应急状态下的运力组织和调配区域协同联动。
第三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要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强化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客运综合运输枢纽,和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交通枢纽建设,优先支持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的建设,港口城市货运综合枢纽站场建设。在运输组织方式上,实现运行中全过程的无缝物理衔接和国际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运输过程的高效率,逐步建立起客运零距离换车,货运综合运输的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有赖于交通的建设。交通又快又好发展,又离不开区域经济合作。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在交通建设已有的基础上,下更大的决心、尽更大的努力。交通运输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走资源节约型的交通发展之路,建立创新型的交通发展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完成十一五交通建设发展目标,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进展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谢谢大家!
第三点就是理顺要素价格,消除价格扭曲,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长期以来是限制上游产品的价值,限制能源的价格,这就使得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政策上的差距。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放开,电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快速上涨。像山西、内蒙等一些资源省区财政能力在逐步增强。加上最近这几年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进一步消除,外来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也就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回流在增加,这就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如果我们真正建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裕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一点就是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那么区域之间,包括省与省之间由于资源的禀赋,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以及我们制订的战略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应该说这既有客观性也有政策水平。那么即使采取完全平衡的政策,对于一个大国来讲,要实现发展水平的完全均衡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缩小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应该成为区域政策的重点。为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来增强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这应该成为我们区域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就讲这四个方面的认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