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包括两个层次,“道”与“术”,“道”是理论,是学派;“术”是实践,是措施。
经济学的“术”呢,也从最初的无为而治,变成了积极干预和调控,政府拥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工具,厉害多了,所以格林斯潘作为美国的“经济总统”,威风八面。 回顾西方经济学进入中国的历程,“道”的层次上很清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导加上政府调控;但“术”的层次上却没有明显的效果。西崽儿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提出的观点也是隔靴搔痒,不着边儿。 我以为,西方经济学不尽适用于中国,至少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中国的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按说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提供150万个就业机会,但中国的农村人口作为劳动力供给却是无限庞大的,一年9%的增长,农村出来一千万民工,就抵消掉7个百分点。所以,靠经济增长来实现充分就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庞大,劳动力价格非常低,换句话说,人命不值钱,所以有了矿井下带血的GDP,多数人感觉不到自己收入的增加,就是因为不断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摊薄了收入。这一点可能很残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传导机制不畅通,表现为“油门”有效,“刹车”无效,财政政策效果大,货币政策效果小。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发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花钱的积极性都很高,火烧眉毛时,拍脑门定项目,突击要钱,突击花钱,GDP一下子就起来了;但紧缩性调控时,货币政策几乎是杯水车薪,两年前利息、准备金率都降不了温,不得已动用行政手段,“江苏铁本”,杀一儆百,才算勉强刹住了车。为什么呢?因为有些贷款者连本都没打算还,加息不加息就更不在乎,而中国又缺乏破产机制,欠银行多少钱,也没见银行抄了哪位的家产。银行、国企、地方政府都是国家的,谁破谁的产? 相比之下,股市倒是真打实的,资金链一断,股价倒栽葱一样向下摔,随后东窗事发,层层黑幕露出冰山一角,接着或身陷囹圄,或捐款而逃,逍遥法外甚至逍遥国外。 现在,房价越走越高,据说是开发商“囤房”,抛开土地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收入和寻租机会不谈,房地产商很小比例的自有资金,为什么还敢“囤房”?银行又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莫非还要等哪家企业崩盘的时候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么? 可见,西方经济学还不尽适用于中国,要把西方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首先要有独立的经济分析,要有踏踏实实、不赶风头去执着研究的经济学人。 温总理曾谈及“穷人的经济学”,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不仅没有穷人的经济学,甚至没有独立的经济分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困惑,也是经济学人的困惑。 (责任编辑:崔宇) | ||||||||||||||||||||||||||
我来说两句 | 全部跟贴(0条) | 精华区(0条) | 辩论区(0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