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企业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利税分流、承包经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走的是一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道路。扩权让利、利税分流、承包经营都没有从整体上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采取哪种组织形式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企业要真正转换经营机制。 1991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转换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1992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条例》,以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落实《条例》,部分国有企业转换了机制,走出了困境,但多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难以转换,原因在于,转换经营机制的措施大都集中于企业内部方面,强调企业"练内功"、"内部挖潜",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没有触动传统的企业产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1994年国家确定了在100家企业中进行试点,西北轴承股份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国家试点企业。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确定了不同类型的44家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之后,通过总结经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区全面推开。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努力,到2005年底宁夏企业改制面已达90%以上。10多年来,宁夏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明确的出资人制度,初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机构,基本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一、宁夏企业改革成效
    2006年一季度,宁夏调查总队对全区51户重点企业改制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包括30户重点骨干企业和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原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等。其中工业企业47户,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各1户。调查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13户,中型企业27户,小型企业10户和其他企业1户。结果表明,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果,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多元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政企职责基本明确,法人治理机构逐步完善,企业领导者素质整体提高,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企业运营能力明显提高,效益有所好转。
    (一)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深化
    1、九成以上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占主体。在调查的51家企业中已有47家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到92.2%。在改制企业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1户,股份有限公司15户,国有独资公司7户,中外合资公司4户,分别占公司制企业的44.7%、31.9%、14.9%和8.5%。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呈逐年上升趋势,国有独资公司则呈继续下降趋势。
    2、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资本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出资人制度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实现"产权清晰"的关键。47家改制企业全部有明确出资人,出资人到位率达到100%。其中,出资人法定人数5人以上的25家,占53.2%;出资人法定人数2-5人的15家,占31.9%;出资人法定人数为1人的7家,占14.9%。资本构成呈现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多元化格局。
    3、法人治理结构日趋规范,"新三会"职能发挥良好。改制企业普遍成立了"新三会"。有36家企业成立了股东会(按《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45家企业成立了董事会,38家企业成立了监事会,分别占改制企业总数的76%、96%和81%。其中19家企业还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占40%。"新三会"能较好地行使各自的职权。调查结果显示,《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会应行使的十二项职权、董事会应行使的十一项职权和监事会应行使的五项职权均能得到较好落实。
    4、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多样化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在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上,50家企业已实行劳动合同,47家企业推行公开竞聘和竞争上岗为主的多种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其中,98%的企业已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92.2%的企业已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92.2%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已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制度;75%的企业已打破"工人"、"干部"界限;86%的企业能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上述各项指标均逐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企业分配制度上,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多样化分配格局基本形成。90%的企业实行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55%的企业引入了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51%的企业实行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30%的企业实行了企业经营者持有股权期权制,43%实行职工持股分配制,37%的企业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5、政企职责基本明确,经营者权利得到保障。一是在改制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的选用上,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资料显示,企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比例达66.7%;在45家成立董事会的企业中,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或由股东会任命的占73%。二是企业的总经理在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运作中,权利得到保障。98%的企业的总经理均能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100%的企业能组织实施经营、投资方案和拟定公司管理制度及机构方案。90%以上的企业总经理能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三是政府部门基本不干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选用。
    6、企业领导者素质整体提高,中、青年成为企业领导者队伍中的主力。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年富力强,具有丰富的业务管理经验,受过良好的教育,整体素质较高。表现在:一是中、青年成为企业领导者队伍中的主力。被调查的51户企业的总经理(厂长)中,年龄50岁以下的占74.5%;51岁以上的占25.5%。在全部调查企业中男性占有绝对多数,占全部被调查者的92.2%,女性只有4人,比重为7.8%。二是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工作年限大多数超过20年,其中,工龄在21年以上的占74.5%,20年以下的占25.5%。从任职时间上看,63%的是近五年走上领导岗位的。多数企业管理者都从事过多年的基层管理工作,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后走上领导岗位,其中从事管理工作时间10年以上的占74.5%。三是近九成的企业总经理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博士2人,硕士15人,大学本科17人,大学专科10人。所学专业以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理工类为主。四是企业领导人任职前的职业以从事管理工作为主。其中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占82%;工程技术人员占10%;党政机关和其他人员8%。五是掌握和熟悉国际商务及有关知识成为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的又一新内容。51户被调查企业中,企业管理层中熟悉国际商务的人员比重在50%以上者有15家企业,36家企业管理人员熟悉国际商务的人员比重为50%以下。
    7、企业家普遍对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对改制成效评价较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机制,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企业成效明显,90%的企业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改制企业对改制后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总体评价也比较高,其中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改制企业总数的80%。
    (二)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
    1、企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宁夏企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改扩建,相继完成了一些大的重点基建、技改项目,并顺利投产,使企业主业突出,核心资产经营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增强。2005年,51家企业资产总计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年末负债合计415亿元,资产负债率58.8%,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负债率在国际公认合理区间内。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同比增长24.7%。2家企业资产过100亿元大关,它们分别是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63.1亿元)、宁夏电力公司(102.7亿元)。
    2、企业利润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普遍提高。51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0.3%。企业完成各种税金30.8亿元,比上年增长8.4%。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39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4%,比上年增长15.7%。主业突出,核心资产经营能力的大幅提升,使企业盈利能力增强。51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同期提高了1.61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均有较大提高。2005年各类公司制企业税金、利润统计表
改制类型 企业数量 各种税金(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国有独资公司 7 56722 36195
有限责任公司 21 67555 78164
股份有限公司 15 57282 -46256
中外合资公司 4 7549 14057
    股份有限公司类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宁夏炼化分公司亏损6.66亿元影响所致。
    3、减员增效效果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收入相应增加。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实践表明,51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分流、减员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有24户企业无富余职工,24户企业能够内部消化富余人员。26户没有企业社会职能,9户企业已全部分离,10户正在积极分离。随着分流、减员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推进,企业的劳动效率明显提高,职工收入也相应增加。51家企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168471人。企业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人均21万元提高到25万元,比上年增加4万元/人,增长19%。改制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劳动生产率较高,分别为38万元/人、36万元/人和33万元/人,均高于国有独资企业的12万元/人。在劳动生产率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也有了较大提高,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0323元,比上年增加3635元,增长21.8%。
    4、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普遍重视质量认证。调查显示,49%的企业已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认定或省级认定的技术中心占60%;拥有研究开发人员3025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获得的渠道增多,大多数企业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自主开发、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为主,通过这三条途径获得新产品新技术的比重分别为60.8%、35.3%和33.3%,另有部分企业通过委托开发或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形式获得。目前,企业已将近三年所获得的国内专利164项的160项和1项美国专利全部应用到生产中。加入WTO后,企业普遍重视质量认证工作,逐步将产品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加速通过两个"认证"。目前,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42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2%;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18家,占35%。
    二、宁夏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训
    宁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改革进程和经营中面临的难题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亟待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和突破。
    (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尚不规范,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但从宁夏改制企业的情况看,目前尚未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在调查的51家企业中还有3家国有企业没有改制;在已改制企业中,尚有2家企业没成立董事会;已成立董事会的企业中,4家企业董事长仍由政府部门任命;11家企业总经理由主管部门或上级组织部门任命产生;19家企业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比例高达37.3%;多数监事为兼职,股东监事、职工监事、外部监事的比例很小;按《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除此之外的40家改制企业中,尚有4家企业没成立股东会;9家企业没成立监事会。
    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例如,个别企业是部分改制或脱壳改制;部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企业的体制、机制和运转方式尚未超出旧体制的范畴;政府虽然在关系上同企业分开,但调查中仍有28%的企业回答"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推进企业改革的障碍之一。这些问题都有悖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二)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推进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公司制经济的机制是由它的财产组织形式决定的,股东的利益和风险与他的股份直接相连,股份多,承担的风险就大,预期的收益也大,所以在公司管理和经营上的权利和责任也大,这是公司制经济组织形式天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对于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的公司来讲,这种激励和约束受到了影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人员很多是受到政府委派代表国有股行使权力的,他们负有国有股的保值增值责任,但是国有股的收益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就出现了责任和利益的不对等现象,缺少了必要的激励,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国有股的减值和他们也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这就出现了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现象,再加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转上的问题,就使得他们的权利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很容易成为一些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调查反映35%企业认为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推进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股权多元化建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股独大"现象比较突出。成功实施企业公司制最重要的一条是实现股权的多元化,这既有利于企业产权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但从目前宁夏已改制企业股权主体多元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一,国家资本比重偏大,国家注册资本比重高达81%;其二,"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突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51%,虽然近年来宁夏国有独资公司比重在逐年下降,但仍占改制企业15%的比例。实现股权多元化困难重重,致使股东会行使权力难以正常发挥,特别煤炭、电力、石油、化肥、铝等类企业股权主体多元化明显滞后。
    (四)企业社会负担依然沉重,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多,负担重。在调查的51家企业中有49%的企业办有学校、幼儿园、医院、宾馆等社会服务机构,由于社会无法顺利接管或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各种原因,有24%的企业没有分离,16%的企业分离不到一半。企业承担太多的改革成本,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影响企业改制进程。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1.4%的企业认为企业办社会等历史负担沉重是推进改革的主要障碍。
    宏观配套改革相对滞后主要是:(1)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相应的职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这是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剥离社会性服务机构、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等原因,企业的大部分富余人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等原因,企业的大部分富余人员还滞留于企业,难以大面积推向社会,对企业改革构成了很大的阻力。据调查,企业经营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首要障碍。(2)市场体系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运行有赖于较完善 的市场体系。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体系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制度密切相关的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调查显示,有的企业负责人把市场体系不健全列为阻碍改革的又一大障碍。(3)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银广夏事件"和"吴仪事件"的教训。银广夏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报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至2000年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银广夏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内部治理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银广夏对子公司的治理失效。从调查结果披露的信息看,问题出在银广夏的下属子公司天津广夏中,但由于银广夏对其100%控股,因此它必须对子公司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这个事件首先说明银广夏对子公司的治理关系没有健全。二是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治理失效。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董事会对其聘任的经理层人员,应该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督,保障公司的利益。银广夏公司的董事会不能在公司内部及时发现和制止伪造经营业绩等严重错误,说明其决策层对经营层的监督没有发挥作用;三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治理失效;四是监事会对决策层和经营层的治理失效。从这几方面看,银广夏公司的治理结构明显处于失效的状态。而2004年东窗事发的吴忠仪表,上市之初表现良好,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投资频频失误,业绩不断下滑。到2004年底,对外投资已达19项,金额3.5亿元。2004年度该公司亏损近4亿元。其原因也在于公司内部治理出现了问题。
    三、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宁夏企业改革和发展进入深化和攻坚阶段,能否进一步取得实质进展和突破,关键是要继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一)继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在改制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一是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继续清理企业的产权关系,做好企业的产权界定,改善产权结构,提高股本社会化程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改变"一股独大"问题。二是进一步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是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应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和总经理必须分设,使董事会能充分发挥在战略研究方面的职能,有足够的精力来研究企业长远发展,严格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真正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决策者和执行者分离。规范"新三会"的职责,做好工会职能的转变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发挥"新三会"的相互约束机能,尽量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在宁夏重点要推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三是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大力推动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促进宁夏企业改革规范、健康发展。
    (二)继续深化配套改革,优化宏观环境。实践证明,没有配套改革的成功,企业改革就难以最终到位。同样,没有企业改革的推动,各项配套改革也难以巩固和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为企业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势在必行。一是坚持政企分开,加强法制,规范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保障、服务的作用,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市场体系。要积极完善产权市场,尤其要规范国有产权的交易;培育好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供求渠道畅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努力培育资金市场,使企业筹资更加方便、规范,资金得以优化配置。三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直接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因其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而保障功能较差,企业所办的社会服务性机构也无法分离。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并辅之以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形成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社会包袱和沉重负担,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全面推进企业改革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应坚持把深化改革同从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苦练内功,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经营决策体系,强化激励竞争和协调监督并重的运作职能,从管理创新上要效益,全方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各企业要针对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节能降耗,降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降低成本,想方设法提高效益,特别是亏损企业要努力减亏或扭亏。如果说人、财、物是企业得以生存的三大硬件因素的话,技术与管理就是促进企业发展两的大软件因素。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就应该把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苦练内功,严格管理。具体措施有:第一,继续构造政企分离后的管理体制,改变与政府部门对应设置机构的做法,强化营销、财务、开发、质量、信息、人才等管理系统,建立新的管理格局;第二,加强综合管理,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进行推广,应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加强基础管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着力建立企业科学的决策体系。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采用了高、精、尖的设备,才可以依靠技术力量降低产品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依靠质优价廉而取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企业才能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要加大企业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五)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长期以来,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但具体来看,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又是千差万别。有些企业是在用好用活现有资金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资金紧张问题;有些企业是由于决策失误,资金运用存在问题;有些企业是由于库存产品太多,占压资金严重等等。因此,对资金紧张应区别对待。从企业外部来讲,应拓宽融资渠道,除银行贷款外,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从企业内部来讲,应开源节流,用好用活现有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尽量避免决策失误,使有限的资金取得更大的效益。
    (六)做大做强企业,走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宁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与国内外大企业相比,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差距非常之大。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走集团化道路,选择一批企业,想方设法将蛋糕做大做强,使其规模经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建康发展。
    (七)建立企业家队伍形成和发展机制,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支配着各种经济资源,其根本作用在于创新或实现新的组合。实践证明,凡是企业搞得好,一定是真正的企业家掌握了企业的命运。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一个好的企业家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对经济生活要有高度的敏感度,善于从细微的商情信息中抓住别人尚未觉察的潜在的盈利机会,超前决策,及时调整经济对策。三是对企业发展有着永不满足的追求。因为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是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四是有极强的综合素质。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极高的才干,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气质。特别是具有驾驭全局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和利用能力。要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除企业家自身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企业要健全各项制约机制外,全社会还需要形成重视和尊重企业家的氛围。一是尊重企业家的经济效益。企业家的经济收入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要企业家敬业,把企业做大做好,企业家的工资收入要与所创造的财富相协调。二是要满足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三是尊重企业家的人格。只有给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才能稳定队伍,更好的发挥其特长,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家来宁夏,把我们的企业搞好。与此同时,要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形成一种能促进企业家队伍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办法有:第一,建立企业家的选拔机制。尽快建立企业家的人才市场,通过招聘、竞聘的办法挑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使企业家的选拔逐渐成为一种市场行为;第二,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管理者年薪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三,建立企业家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为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在赋予他们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要相应地建立约束监督机制。通过政策法规、投资者、监事会等,对企业家的行为及经营决策取向进行监督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