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汝祥北京报道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2006年第3号审计调查结果,公布了西部地区退牧还草项目审计调查结果和河南等16个省农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署指出,目前我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
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审计署对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至2004年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进行了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薄弱。2002至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在工程总体规划尚未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未编报,以及工程概算未核定的情况下,下达了退牧还草项目三批投资计划,要求各省据此编制实施方案,上报后再分解下达;各项目实施县依据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报批后开工建设。二,配套资金不落实,有的地方向农牧民收费作为“配套资金”。工程投资计划中安排了为投资额30%的地方配套资金,但由于项目所在地属于西部地区,财力弱,无力落实配套资金。调查的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财政实际到位配套资金仅3029万元,占配套资金计划4亿元的8%。三,部分省(区)未将饲料粮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农牧户。四,少数地方滞留项目资金4068万元,挤占挪用项目资金6462万元。
2005年上半年,审计署对河南等16个省(区、市)2140个县乡公路改造项目和福建等10个省(区、市)1500个通达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一,有些地方为了多获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重复申报,虚假申报,多报建设规模。二,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下达的投资计划中,有约四分之一的项目因计划下达和计划本身的问题影响了建设效果。三,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理想,一些地方将筹资任务转嫁给乡村和农民。据对15个省有关地市的抽查,至2004年底,应到位县乡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配套资金344亿元,实际到位170亿元(包括银行贷款、农民出工出劳等),到位率49%,中西部一些地区配套资金基本未落实。四,一些项目未按计划开工或未按期建成。五,部分已建成公路养护管理薄弱,“前修后坏”现象比较普遍。六,一些地方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植被较严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未及时进行绿化。七,10.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被滞留或挤占挪用,一些地方还少付、克扣征地补偿费等。
审计署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目前涉及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资金分配权和审批权,仍集中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或行业主管部门,而且多采取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直接定到项目的做法。由于项目数量众多,有关部门很难了解申报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上其它种种原因,导致投资计划下达与项目建设相脱节。二是由于中央专项资金多头下达,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有的项目内容相互交叉,给一些地方多头申报、虚假申报提供了条件。三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对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地方一概都要求承诺配套资金。这对许多因财力困难、难以落实配套资金的地方而言,是不切合实际的。四是有关地方政府监管职责不到位,造成部分项目管理薄弱,建设效果较差。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