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志云 实习记者 马秋 北京报道
    最近,深圳万科又从中国外经贸信托得到一笔将近5亿元的贷款。这是外经贸信托和深圳万科的第三度合作贷款。 与通常意义上的房地产贷款不同,该信托贷款的利率比银行贷款还要便宜,仅不到5%。
    这似乎是房地产商找到的一条融资“捷径”。而实际上,这是农业银行一笔授信转型而成的信托贷款。
    2006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本次调整被认为是央行发出的明确货币紧缩信号。
    而银行与信托的契合似乎正是市场对于央行调高贷款利率的应对之策。
    比贷款更便宜
    “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的优势就在于利率比较低,目前市面上贷款利率也就在5.85左右,银行按照央行的规定,贷款年率最少不能低于5.265,而我们能够给这些企业的年率下浮15%,达到4.9725。在目前的市场上,这是极具竞争力的。”外经贸信托的一位人士说,“我们已经和万科合作第三期了,每一期都在5亿左右。”
    长期在金融圈里找资金的房地产商李先生告诉本报,5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的普遍是5.85,如果是小企业开发的项目,那么利率还要上浮。即便是信誉极好的大企业,银行按照规定最多也只能下浮10%。“以不到5个点的年率拿出5个亿是以往想也不敢想的。”李先生表示。
    另一位信托公司的人士分析,央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促动了这类业务的开展,“目前已经有不少其他企业集团和我们接洽希望获得低成本资金。”他说。
    现在,做这种贷款的通常是像万科这样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或者是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他们在银行有大量的贷款授信额度。现在银行将这些企业尚未用完的授信额度变成了贷款担保合同。有了银行作为担保,企业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进行相同额度的信托贷款融资。
    同时,万科的这个信托贷款在资金供给上也完全不成问题。知情人士透露,对于如此规模的资金量,外经贸信托和万科的项目并没有采用通常的集合资金信托的形式募集,而是采用单一信托制,即一个大机构一次性买下5亿信托资金。
    外经贸信托在该系列项目的收费相对固定,一般不超过资金成本的千分之二到三之间。5个亿的项目也就100多万,并不从中赚取利差。
    信托专家孙立告诉本报,这种项目实际上早在年初就有机构开始运作,在有银行作为担保的情况下,信托贷款安全没有任何问题,对于这类型的贷款,信托公司通常仅仅收手续费,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数,不可能指望获得利差收益。
    算盘
    另一方面,万科与外经贸信托的合作实际上是在农业银行主导“总对总”授信贷款计划背景下实施的。
    所谓“总对总”即由农业银行总行牵头,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签订针对集团总公司的总体合作协议,在此框架内,农业银行将不针对具体项目公司进行贷款,而是对集团总公司进行综合授信。
    本报了解到,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农业银行的“总对总”贷款尚属首次。目前首批“总对总”项目已经经过监管部门核准,而万科和万达等企业都是首批受惠客户。
    实际上,该笔信托贷款也是农行主动和外经贸信托联系操作的。
    一位农业银行人士告诉本报,之所以找信托公司合作,主动联系低利率贷款,实际上是农行在公司业务方面的突破。
    目前,对这些大企业集团而言,根本不缺少资金,各家银行都争相为其提供授信贷款,利率也都达到央行规定的下浮10%的下限。但即便如此,这些大企业集团仍然可以通过发债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获得资金。在当前资金富余、债市低迷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在债市的融资成本显然比贷款成本还要低得多。“当然,这些企业会通盘考虑资金期限、金额、渠道等等因素相互匹配,但这对银行而言,已经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贷款利率上调,实际上是加剧了这种困境。”这位农行的人士说。
    也因此,信托被推到了前台。“信托成了银行调控利率的工具。通过银行担保的信托贷款,利率至少可以下浮15%,而按照目前资金面的宽松程度和利率水平,这种信托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下浮25%甚至更多。”一位银行人士估计。
    外经贸信托的人士也向本报证实,项目并不需要集合融资,有银行担保的信托产品3.5的利率就相当吸引人了,“5——10个亿的大项目,一两个大机构就完全吃掉了。”他说。
    中信银行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其实无论是承销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也好,下浮10%的企业贷款也好或者是为企业融资作担保,对于银行而言,收益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要留住优质客户。”
    市场化工具
    在不少市场人士眼中,这种银行与信托的契合是市场对于央行调高贷款利率的应对之策。
    2006年1季度以来,债券市资金依然相对宽裕,不少大资金为了追逐高0.1个百分点的收益都争破了头。
    银行贷款冲动激发。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26万亿,同比多增5193亿元,这也直接造成了4月28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在银行人士看来,贷款利率上浮与债市的低迷,这两者之间似乎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更刺激了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从债券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的需求。去年以来,短期融资券的放行正是打通了企业和债市之间的资金通道。”
    因此,银行就更需要对市场更加敏感的金融机构帮助他们维护这种大企业客户。信托以其灵活的机制进入了银行的视野。
    自2004年央行进行宏观调控以来,信托资金似乎就成为了利率的激进主义者,信托公司中小房地产商的贷款利率始终高达15%以上,而且在少数项目上,信托公司还会直接以自有资金接手项目公司的部分股权,向开发商取得项目分红。
    而对于那些有银行担保的相对安全的产品,信托资金的利率又可以“自由”下浮,还可以以投资的方式进入,非常灵活。
    对此,孙立解释认为,这是由于信托资金价格相比银行贷款更加市场化,对于资金供需更加敏感,更有趣的是信托公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这似乎也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