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服务?记者近期在信息产业部采访获悉,信息产业部正启动全行业资源,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为此,信息产业部对五项重点工程的推进和实施做出了部署。
其一,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
信息产业部一直在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到2005年底,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33%。今年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使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上升到98.6%,同时增加已通电话村的农民用户装机数量,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并积极促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向自然村的延伸。
其二,信息服务业“助农”工程。即组织、协调、配合涉农部门,共同建设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站,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其三,邮政“惠农”工程。即针对广大农村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建立连锁配送网络,开展连锁配送业务。
其四,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的各类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电子产品销售、维修和技术服务。同时,积极推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3S(GPS、GIS、RS)技术等在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其五,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程。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并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信息产业部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一定要因地制宜,取得实效。比如,在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方面,由于东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东中部地区行政村基本普及互联网,实现“村村能上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应逐步推广互联网业务,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的目标。
信息产业部强调,推进农村信息体系的建立,需要部与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合作,在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权威信息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网络资源结合起来,配合涉农部门进行农产品贸易信息的采集、组织、协调,并进行权威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发布,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信息源上阻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目前,中国电信推出的“号码百事通”业务成为服务“三农”好帮手;中国移动覆盖全网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下半年将进入应用阶段,各地移动公司的“农信通”平台深受农民欢迎;中国联通的“农业新时空”项目已全国范围启动。中国卫通计划利用卫星通信系统,构建面向边远农村的电子务农、远程教育信息平台。有些地方的运营商已经为农村市场推出了贴近农民需求的“短信3元包月”的服务。
对信息产业而言,“三农”既是重要的服务领域,也是很有潜力的市场。
我国电信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长途传输网的资源利用率只有20%多,广大农村电话普及率不高,农民的通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从电子产品制造市场状况看,城市里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战愈演愈烈,而农民需要的价廉物美的实用产品却很少。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提出,要引导企业下力气开发出物美价廉的手机和电脑。
面向“三农”的邮政配送服务同样潜力巨大。2005年,邮政服务网点总数19万处,覆盖全国27%的行政村。记者从国家邮政局了解到,到2007年,我国将建成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网点30万处,覆盖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达6389个,发布蔬菜、瓜果、树苗、畜禽、养殖等农业供求信息和相关招商引资信息。除“三农”电信资费政策外,信息产业部还将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积极性,开发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等传输渠道,将信息发布到农民身边。
可以相信,此次信息产业的通力联动,将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取得可喜进展。 (记者 冯晓芳)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