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上,与会各方对京津冀地区合作和中部崛起关注颇多。
京津冀合作渐入佳境
“目前,京津冀有很多企业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河北。”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这样说。
潘建成在此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报告中说,京津冀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近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交通方面,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机场、港口等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二是在产业转移方面;三是在市场开放等方面均有合作。
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正渐入佳境。正如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在论坛上所说,京津冀区域合作有着优势互补的客观条件,又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与天津市、河北省协调行动,共同推进跨省市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城市轨道功能、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将在2008年以前陆续竣工投入使用。在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并在2008年之前实施搬迁,整体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首钢结构调整方案,首钢与河北邯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他表示,北京市将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积极参与关系区域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与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着力推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分工合作、社会事业合作等。同时在区域的框架内,共同探讨建立区域的要素流通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改善区域合作的软硬件环境。
而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对京津冀的合作阐述得更为具体,他在发言中阐述了河北作为京津大后方的思路。他说,河北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保障京津冀都市圈的环境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津冀都市圈84.5%的国土面积,65.9%的人口集中在河北。水资源的76%,煤炭储量的91%,石油储量的77%,铁矿石储量的93%分布在河北。河北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冶金、建材、医药、石化、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原材料产量在京津冀都市圈占有重要位置。
在他看来,京津冀之间只有加强统筹,促进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开放、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他表示,河北省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加快产业改革,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京津冀都市圈产业体系。主动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沿海港口和资源优势,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等沿海区域为重点,建设环渤海能源及化工产业带。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京津冀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网络,加快实现与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创新。一是深化与京津两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二是以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圈为依托,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三是加强京津冀高新技术战略合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共同建设北京-廊坊-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唐山-秦皇岛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带动京津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周边地区转移,构建京津冀都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协作,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的产业链条和集群发展格局。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区域空间融合。一是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京津周边卫星城镇的功能。二是建设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省会省市群,形成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核心区。三是构建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区域内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建立主要城市间的便捷通道,加快公路、铁路的改造,提高陆路运输能力;同时与天津港一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方航运中心,加强区域内航空公司、机场间的合作,提升石家庄机场功能;增加区域内飞行航线,建设支撑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空中走廊。
第四,构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思路。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重点,建设京津冀北方生态区,实现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重点加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形成生态防护林,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环境污染防止等五大环境保护体系。协调建立财政支持和资源环境补偿政策,有效保障生态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京津冀的合作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则以案例来说明,京津冀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协调,避免其合作流于表面。他说,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区域涉及到13个州,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一个区域委员会,来负责协调区域发展。
中部崛起将“打通经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在论坛上说,要想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树立以中部为重点的发展观。他认为,现在中国四个层次矛盾全面逆转,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中部,所以要给中部崛起一个定位。如果中部起来了,中国就起来了。“中部崛起不是中部的事,而是全国的事,是中国的崛起;它崛起的任务是承东启西,打通我们国家的经脉。”他指出,美国的进出口占GDP的22%,78%是内需。日本也是85%靠内需,进出口只有15%。而我国要扩大内需就必须要“打通经脉”——中部必须崛起。
“最近中部崛起的声势很大,搞了很多的城市群;我主张中部崛起应同辱共荣,同舟共济。”刘福垣说。
潘建成在报告中提到,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几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合作有了起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旅游业为契机,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二是发挥京广铁路、长江沿线区位优势,共同发展。中部区域的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总体上形成了两大经济带,即沿京广铁路轴线构成一个南北走向的纵向经济带;沿长江轴线构成一个东西走向的横向经济带。这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带和经济带。
张可云在谈到“关于区域合作的必然性”时提出,现在国内存在的一些重大经济区域,每大板块都有问题。第一个是西部落后,第二个是东北老化,第三个是东部局部地区的膨胀,第四是中部地区的下滑。“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时候不能再搞一个战略,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建议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沿用到中部地区。”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