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发展、富民、安康、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山东省枣庄市召开。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央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段应碧等官员和专家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有关人士,以及江苏、河南、山东等地的相关人员参加研讨会。 大家就如何理解落实中央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部署,如何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尹成杰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他认为,在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中,必须要加快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有了支柱产业和星罗棋布的农业产业群,才能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要发展农业产品的深加工业。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目前农村发展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农民贷款难、融资难成为最大障碍。段应碧直言:“现在农村金融的特点是只按金融体制不按农村特点办,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兼顾两者。”他说:“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民要致富就离不开钱,可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至少是半年,银行却规定还贷的时限是三四个月,农民拿什么来还?拿房子做抵押需要房产证,但农村盖的房子又有谁有房产证?所以,农民贷不到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也说:“对农民的贷款,金融机构通常是短贷长用,甚至只存不贷,多存少贷;只愿贷给富人,不愿贷给穷人;只愿贷给大企业,不愿贷给小企业。财政和金融决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单靠财政支农不能独打天下,金融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就会严重贫血。”对此,有专家认为,目前情况下,按社区建立合作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不失为是一个办法,当然要严格规定不许跨社区进行,谨防资金管理失控。
许多专家建议,应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今年抓示范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以后应“常态化”。新农村建设要避免出现新的马太效应,即把有限的钱投入到条件最好的地方,各地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干些“锦上添花”的事。如今有些地方有种倾向,就是哪个地方好或哪个差就建示范村,但实际上中间状态的是大多数。只有某几个村建好了那就不叫新农村建设,应当是抓两头带中间。另外,许多地方的示范村大都是工副业比较发达的村,而广大农村的现状是90%的村子没有工副业,纯粹是传统的农村,那么这一类村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有时候数字反映不了问题,数字一般都是平均数,但大多数农民不是平均数。不能只关注10%,要关注那剩下的90%。(记者白锋哲) (责任编辑:单秀巧) |